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降价成为一种预期 车市走向双赢还是两败俱伤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 08:08  中国青年报

  “今年上半年车市稳定,受产量增加等因素的影响,预计下半年汽车价格下滑较上半年明显。”发改委的预测,一经媒体发布和炒作,就成了车市的4字箴言:“车价必降”。而且,有媒体预测,降价风暴将提前到来,“十一”黄金周可能将成为今年车市的分水岭。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王青介绍,根据上半年对车价的监控,进入6月份,各种车型的价格已经有下滑的迹象。而近期,北京现代、神龙汽车、一汽丰田等厂家纷纷调高今年的销售目标,最高增幅达30%。如此,如果消费者不配合的话,必将造成产能过剩,价格战也就不可避免。

  降还是不降,答案只有两种。然而,当降价成为一种预期,这样的市场多少显得有些苍白。从消费者角度看,如果车价不久后必降的话,那又何必急在一时呢,“还是再等等吧”。当然,汽车厂家也不是“吃素”的,最早感知消费者是否持币待购的,肯定是经销商,尔后反馈给厂家。

  经历了去年车市的“残酷考验”,汽车厂家已经学会了观察市场和自我救赎,以销定产的生产方式即是其中之一。如果连远离市场的消费者都能准确预测市场,那么,又有什么理由认为,处在市场第一线的厂家会一如既往的“飞蛾扑火”呢?

  也许,在多数专家和媒体都预测降价潮即将涌来之时,厂家会及时调整生产计划,甚至再次采取“饥饿疗法”,控制产量,那后果将会如何呢?

  两败俱伤。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近日,有业内同仁在讨论这个话题时说,改革开放至今,几乎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市场。这就是市场,依照经济规律,但含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也正因为这样,市场才充满活力,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

  我们可以理解,对于降价消息,消费者无不欢欣鼓舞,用经济学的语言表达即是:“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大价值的商品”。然而,连消费者都要算经济账,何况一个企业?

  除了价格之外,近期业界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汽车厂家利润下滑的问题。商务部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今年1~5月,汽车行业6244家企业实现利润167.14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3.07%,其中,一季度利润同比更是下滑了约100亿元,下滑78%。

  汽车企业利润下滑对于消费者来说,到底有没有影响,有什么影响?很多人会说,利润下滑,说明车价下降,对消费者来说是利好消息。殊不知,“羊毛出在羊身上”,除非这个企业宣布破产,关门大吉,否则肯定要盈利。因此,下跌的车价被转移到售后服务上,包括零部件价格和维修保养。

  厂家确实够聪明。“买了我的车,我就不相信你不用维修保养。”因此,才有了不久前爆出的新闻———“把车拆了卖零部件,可以卖出两辆车的钱”。这个时候,我们还能欢欣鼓舞的期待车价下跌吗?不能。

  其一,买的没有卖的精,堤内损失堤外补,厂家可以通过提高零部件和维修价格,弥补降低的车价;其二,汽车作为与交通、生命安全都有关系的商品,价格并不是购买时惟一值得关注的,还应该包括品牌、质量、环境污染等因素;其三,作为销量最大的“塔基”,大部分经济型轿车的价格已触底,没有太大的降价空间。

  这样说,可能会引起很多消费者的不满,或许还有可能被称之为“托儿”。因为,随着国内轿车市场的两极分化,没有太大利润空间的经济型轿车,往往降价声不绝于耳,因为这些车面对的消费者大多是工薪阶层。反倒是价格还相对较高的高档车,因为其消费者对价格不太敏感,没有太多降价诉求。

  这就是中国汽车市场目前的尴尬境况。日前,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在发布的报告指出,目前的购买力难以持续支撑这么大的销量,虽然持币待购的能量还在释放,但高峰已过,市场总体销量可能开始回落。看清这种态势,无论对消费者、还是厂家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因为,中国汽车产业继续健康向前发展,需要的是双赢,而不是两败俱伤。

  本报记者 黄少华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要闻看板专题

车事评论专题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