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与朋友聊天,谈到中国的电影炒作成风,所谓的“大片”、“巨片”层出不穷,但每次都是兴冲冲走进电影院,嘴里骂着走出电影院。朋友说:“大片都是炒作出来的,还不如看一些小制作的电影更带劲。”我并不是一个电影迷,一年也难得到电影院去一趟,但他的这番话让我深有同感———出于职业本能,我想到了汽车。
按照我的总结,一部电影的炒作套路大致是这样的:开拍前,先是大范围选秀,最好在互联网上选,然后弄出男主角和女主角的绯闻、导演和演员的纠纷,把观众眼球吸引过去,而真正开机后,拍摄方又故意保密,绝不对外透露半点风声,急得狗仔队们满街转。但老是对外封锁消息又容易被人遗忘,于是拍摄方又会故意对外发布一些小道消息。等电影首映时,观众的胃口已经吊得老高了,唯一能做的只有一条,就是掏钱进电影院。
现在的汽车界,何尝又不像娱乐圈呢?一款新车离下线还有一年多的时候,炒作就已经开始了,先是厂家高层有意无意地透露口风,说我要生产某款车型云云,在媒体大肆报道之后,厂家又有人出面澄清,说我们生产的不是这款车,而是一款针对中国市场而全新开发的新车。终于等到车型在国内车展上亮相了,媒体又开始猜测上市时间和价格,但厂家偏偏就是不说。不说也不要紧,一些消费者的胃口早已吊起,连新车的影子都没见着,就准备掏钱了。
眼下这一幕又在上演。福克斯、赛拉图离上市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价格还没谱,一些消费者已经按捺不住,开始排队到经销商那里交定金。正如看电影有“追星族”一般,这些消费者也是铁杆的“追新族”,不可否认,他们中有一部分人的确是喜欢这款车,但可以肯定的是,相当一部分人是被厂家和媒体的炒作“忽悠”得晕了头,对于这款车存在哪些缺点、究竟值不值得买并没有很清醒的认识。
“追星族”捧红了娱乐明星,让他们更加傲气;同样,“追新族”救活了一些汽车厂家,让他们更加牛气。今年上半年,有一款新车还没上市,据称定单就有2万辆,我没看到这个厂家的老总宣布这个数字时的表情,但我相信他一定激动得涨红了脸。正如外界所预料的那样,这款新车上市时的价格偏高———厂家的想法很简单,2万多人排队交定金,够我过半年好日子了,价格干嘛不定高一点?至于2万辆之后怎么办,别担心,还可降价嘛。
(作者:新浪青年汽车论坛评论员 向寒松)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