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草莽英雄掀起造根运动 “草根”急需民族土壤(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 08:16  重庆晨报

  特别报道:5大“草根”厂家的成长竞赛(下篇)

  “草根”急需民族土壤

  引言:

  迅速发展的“草根企业”,成长绝不会一帆风顺。

  “草根”之“草”,和穿“大头皮鞋”的脚比起来,生命是脆弱的。在贴身肉搏的汽车市场,这些草莽英雄比起世界汽车的大佬们显得是多么的稚嫩。

  资金、技术和品牌,这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三大筹码。无论那一点,“草根企业”都显得很弱小。但草莽英雄们有的是智慧:资金,可以稳扎稳打滚雪球;技术,可以草船借箭;市场,可以在夹缝中寻找,去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草莽英雄们,也正在探索“草根企业”的成长之路,比如“联合抗衡”,比如海外拓疆。曾经看作“二流”甚至“三流”的草莽英雄,惊人之举一次次叫响世界。好比QQ会让通用寝食难安一样,大佬们不能再忽视他们的存在。

  汽车业呈现壳危机

  近10年,中国汽车工业呈现高速的发展。很多汽车企业的汽车产销量和利润,都成倍或几倍地增长。然而,中国汽车工业正面临空壳的危机。

  迅速的发展得宜于合资之路。几年来,中国汽车企业“孔雀开屏”般地吸引外资。巨大的消费潜力,使吸引外资获得空前的成功。世界上排得上号叫得响名字的汽车巨鄂都已悉数进入中国。

  但是,表面的繁荣下潜伏着危机。一位国企的老总痛心地说,关键的技术都被外方严格控制着,光靠合资是拿不到核心技术的。“我们搭建了一个舞台,但主角都是老外,我们只是跑龙套!”

  如果成功地自主开发,掌握了知识产权之后,对中国市场更为熟悉的中国企业将能根据市场作出更灵敏的反应,节约出大量的成本受益于民。

  这,就是发展自主品牌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主原。

  急需民族市场的孵化

  在一个“草根企业”的汽车下线时,记者要其老总为读者和消费者写一句话,这位老总仔细思量,上书一句“民族品牌需要民族市场的孵化!”

  一语道出民族市场的尴尬。对于发展自主品牌的一些政策,目前尚不明朗。而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接受程度还较低。当草莽英雄们在大谈民族品牌时,国人都会感动也会鼓掌。但在感动之后,掏腰包买的还是合资和进口品牌。

  需要民族市场孵化的现实例子是,韩国车在起步时都得到了特殊的关照。中国的民族品牌汽车为什么不能得到国人的关照?

  有人认为,这是本土国人对民族自豪感变得麻木的原因。在美国,当华人看到中国造的汽车在大街上跑会激动,甚至泪流满面。而在国内市场,消费者是没有感觉的。

  当然,也有比较“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市场是不相信眼泪,市场的残酷在于只认产品不认感情。

  看来,“草根企业”的发展,需要国人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也需要“草根企业”不断提高自己品牌的美誉度,打造更好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

  而怎么样用民族的土壤孵化民族品牌?这个费人思量的课题摆在了“草根企业”和国人的面前。

  空白市场之战

  越来越多的成功证明,独到的市场眼光,越能四量搏千斤。

  QQ的成功,是因为现代青年人已经有了时尚、个性的生活,而车市的汽车却缺少符合这一年轻群体定位的车型。QQ能引领一个时代新的消费潮流,还能在寻找市场和市场定位上具备了相当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中华、东方之子等定位商务的轿车,满足了现阶段一部分消费者要求豪华大气,配置比较全面的消费需求。而长城在皮卡的成功,则充分说明了在细分市场上的专注,会引导企业走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其实,“草根企业”的海外拓疆之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草根企业”在国内市场日趋激烈之后,积极寻找自己最合理的生存空间。海外市场,并不是像人们想象中那样高不可攀,那里说不定有“零竞争”或者“轻微竞争”的空白带,能为企业的生存找到一块“乐土”。

  和世界汽车大佬和国内的“正规军”比较起来,“草根企业”恐怕难以与其正面交火,寻找空白,是让自己生存下去和成长起来的好办法。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草根企业”,会利用“船小好调头”的优点,寻找到越来越多的市场空白。

  探索战略联盟

  有人说,自主品牌崛起之时,恰逢汽车市场的持续低迷,错过了前几年发展的高速增长期,生不逢时。

  有识之士曾提出,在草莽英雄势单力薄的的形势下,本土企业与其单打独斗,还不如联手形成强势和合力。目前,尚没有哪两个“草根企业”走出联合的道路,不过,“草根企业”可以在这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吉利领军人李书福曾说到: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哪有吉利?如果没有吉利,哪有3万—5万元1辆的轿车?如果我们还不发展自主品牌的汽车,哪有中国汽车工业?如果没有中国汽车工业,哪有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草根企业”如何自强?还是一个永远都需要探讨的话题。

  相关链接

  媒体声音

  《经济日报》

  观念也是生产力

  我国当务之急不是机械地学人家怎样开发,而是要建立起自己的开发体制和开发文化。只有这样,中国汽车才不会沦落为跨国巨头的附庸,才有迎头赶上的可能。

  《人民日报》

  体系能力是根本

  自主创新绝不只是技术问题,根本在于自身的体系能力。做一项工作,在一个战略规划下,围绕着同一个目标,在不同地点,同一时刻,每个人都知道该做什么,最终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中国经济时报》

  需要政策的扶持

  要切实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创建强势民族品牌,政府应为企业自主研发和培育自主品牌提供一定支持。

  《中国经济时报》

  小型车是出路

  李书福曾呼吁,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经济型轿车和小型车,政府应该调整政策,及早出台燃油附加税政策,营造小型车、经济型轿车的消费环境。(韦龙 周茂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李良)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