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开拓者之一,哈飞汽车一直致力于国产车的自主研发,从中意到路宝再到赛豹,每一款车都是凝聚了哈飞人的智慧。
哈飞是国内微车市场的主要力量,但在轿车领域只能算新人。撇开国外品牌不谈,单单要在国内几个自主品牌中突出重围就很困难。相对于市场攻势强劲而且一直新品不断的奇瑞和吉利,哈飞的优势不大;较之与福特合作的长安,哈飞的整体实力不强。因此对哈飞而言,能否突出这个重围是发展壮大的关键。过硬的产品是哈飞汽车的现实诉求,赛豹“舍我其谁”?
赛豹的使命
2004年末,哈飞汽车董事会和东安动力股份公司董事会分别做出决定,东安动力以实施增资配股收购哈飞汽车,整合后新的汽车集团更名为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这同时也意味着哈飞汽车上市的脚步加快了。
整合后的哈飞汽车加大了对市场的开发力度,采取了“先走出国门再返回国内战场”的“曲线救市”策略,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其产品主要出口到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据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哈飞在国外已建立其完善的销售服务网络,除20多个主供应商外,每个主供应商下面还有十几个销售服务网点。据悉,除了出口整车,哈飞还筹划把零部件运往马来西亚,组装成整车后就地销售。目前,他们正与马来西亚一家较大的汽车企业合作建整车生产线,准备通过CKD组装的方式,与当地的汽车企业一起做大市场。
在国内市场方面,整合后的哈飞汽车步伐加快,赛豹3系的推出是最大的成果。赛豹上市后,打出了“三国智,中国车”的口号,尽显自主特色。赛豹的外形是由著名的意大利宾尼法瑞纳公司和哈飞联合设计,发动机源于三菱成熟的技术,安全碰撞则是由英国著名公司检测,满足欧洲标准。
董事长刘涛说,哈飞汽车的发展战略是“以微车为主,发展轿车”,目前销售的轿车主要是赛豹3系、赛马、百利、路宝,今年的销售任务23万辆。在这个目标中,赛豹无疑是最重的一个砝码。
三国智,中国车
赛豹3系的外形沿袭了意大利引领时尚潮流的梦幻追求,拥有流线型的车身,整体感觉古典而富于变化,厚重而蕴含灵韵。前脸饱满圆润的设计,既追随时尚潮流,又符合出色的空气动力学原理;车门拉手、水箱格栅、前后防擦条等全车多处镀铬处理,使赛豹处处彰显中级轿车的豪华风范。赛豹车身总长达4.43米,这使其侧面线条非常舒展,整车造型前低后高,宛如一只匍匐的猎豹随时准备出击,真是“车如其名”。
赛豹3系推出1.6升排量的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源自三菱成熟的技术,与同类型发动机相比,这一发动机具有结构紧凑、升功率大、燃油经济性好、转速高噪声小等特点,尾气排放已经提前满足欧Ⅲ标准。此外,赛豹3系还配置双侧安全气囊、ABS+EBD、电动门窗和助力转向,有领先的数字线束,并且还可以选装倒车雷达、蓝牙车载电话、密码防盗器、GPS导航系统,更有中级车几乎没有的光轴可调的前照灯,这都令驾乘者享受到了无微不至的人性化呵护。
值得一提的是,赛豹是首款应用蓝牙技术的自主品牌国产轿车。这种蓝牙车载免提系统主要是为了提高驾驶的安全性能,使驾驶者不触碰电话就能接听或拨打电话。当有电话进来时,汽车立体声音响便会自动变成静音,驾驶者可以通过汽车的立体声音响扬声器听到来电者的声音,通话时则可用预装的汽车话筒将声音传出。据了解,目前在国外,蓝牙技术在汽车上应用只占10%,在国内几乎还是空白。
赛豹3系最大的亮点是拥有特殊的安全性。赛豹的碰撞试验是在全球最著名的英国MIRA试验室完成的,安全性完全满足国内和欧洲的标准,其中有7个是国内目前尚未规定的项目,可以说在安全性方面赛豹是同级车中最优秀的。
赛豹肩负着重塑哈飞形象的使命,哈飞公司放弃了“松花江”标志,启用了“双星”新车标。新车标将运用在哈飞以后的所有轿车产品上,这标志着哈飞汽车掀开了新的里程碑。
将自主进行到底
有业内专家说:“没有自己的品牌,造多少车也是别人的辉煌;没有自己的品牌,企业就没有灵魂。”哈飞在自主之路上跌跌撞撞一直走到现在,但是其坚持自主之路的决心从未改变过。哈飞集团董事长崔学文在解释“核心竞争力”时说,“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不可模仿的竞争力,是哈飞独特的理念和价值观,独特的做事方式,即做事要有自主权,自己说了算。”
哈飞与意大利的合作正是在经过初创时期艰苦的磨合,才掌握了联合中的自主。从合作开始,哈飞就不定期派人到意大利,以后又派人常驻,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近百人参与了工程设计的合作。也正是这种争取自主权的心态,给了哈飞人以极大的信心,改变了与国外合作时“外国人干,中国人看”的尴尬局面,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哈飞赛豹的上市,让中国自主产权的汽车阵营再添新兵,而经过重组的哈飞现也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点上,如何更多的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将自主之路进行下去,对哈飞来说无疑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今年3月份的日内瓦国际汽车展上,哈飞汽车自主研发的赛豹5系成为一大亮点。哈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涛说:“哈飞汽车参加日内瓦车展,表现了这么多年哈飞自主经营、自主创新的一种理念。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需要有自己的民族品牌。只有我们坚持这一发展路径,10年内赶超韩国是完全有可能的。”
□本报记者 宋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