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汽车新闻》最近在一篇报道中指出,现在,中国的汽车企业正跃跃欲试地想把其生产的乘用车投向世界市场。而这一趋势也的确令诸如通用、福特这样的汽车巨头日益感到不安,担心他们当年受到日本和韩国汽车厂商冲击的历史会重演。
“我不能肯定这可能需要10年、20年或者30年,但将来我们在日本的街头看到中国品牌的汽车行驶是完全有可能的。”日产公司中国分部总裁Katsumi Nakamura说。
中国汽车企业急速增加的汽车产量将成为他们走向世界的原动力。实际上,中国内地的汽车制造商和外国合作者已经揭开了庞大的生产计划面纱,预计花费150亿美元将其生产能力增加两倍,到2008年时产量超过700万辆。
这不能不使人们担心可能引发的生产过剩。如果到2010年时,中国不能如众多分析人士所预测的那样变为世界上第二大汽车消费国,那么这种过剩危机将有可能集中爆发。
面对这一可能的危机,吉利、上汽等中国汽车企业希望模仿丰田或现代成功经验。“你如果具备了大量生产能力,就必须考虑出口的问题。”在CSM公司任顾问的张亚乐认为:“这是一条所有中国企业都将要走的路,汽车制造商也无例外。因为最终,中国这个市场将呈现饱和。”而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景气也更加激化了企业对未来的担心。在经历了2003年的几何增长后,2004年中国汽车销量只增长了15%,2005年的增长速度将可能进一步降低。
目前,站在汽车出口前沿的两家汽车公司是吉利和奇瑞。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对于在海外销售2/3吉利汽车充满了希望。吉利计划2007年达到年产65万辆汽车。“全世界1/4的打火机产自温州,我们必须像温州企业制造打火机那样来制造汽车”,李书福在北京的一个论坛上曾这样表示:“但是这需要有更大的耐心,发展汽车工业就像要从一棵树苗逐步培育出一片森林。”
中国目前就是一个在全球汽车工业中备受关注的树苗:尽管已经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但2004年全年中国乘用车出口量(除小型卡车和特种车辆之外的整车)仅为9300多辆。而且出口目的地仍主要为中东、非洲和中亚等发展中国家。而本田的出口计划,一家就超过了2004年的总出口量,最初的出口目的地也是德国这个汽车发达国家。
丰田公司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了其在美国的坎坷发展路,现在它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汽车制造商;而韩国的汽车产品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在美国遭到了广泛的嘲弄。如果10年之前你问美国人丰田能否在美国取得成功,许多人将会持怀疑态度,但现在美国汽车公司在自己的后院感到了丰田的现实威胁。为什么中国汽车制造商不能做同样的事?
对此,美国的分析人士和一些高层执行官主张冷静看待中国汽车进入美国市场。中国汽车企业必须首先解决其产品质量差、汽车制造成本高、地方知识产权侵犯严重以及缺乏设计创新等一系列问题。
最关键的是,中国汽车企业缺乏自主研发的能力。“他们所模仿的只是外表,而无法仿制内在的技术,比如发动机和传动装置。”KGI安全项目的分析师唐川说。与此同时,较差的后勤管理和大量使用进口零件将增加在中国制造汽车的成本,与美国相比,生产一辆别克君威汽车,中国的制造成本要高出1万美元。
另外,劝说美国及欧洲民众购买中国造的汽车还需要实现品牌“忠诚度”的跳跃。“乘用车不像个人电脑,汽车的设计、品牌和其他附加价值在购买者的决定因素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日产公司的Nakamura说:“如果我们只谈中国企业是否具备生产能够搭载乘客汽车的能力,这只需要一个时间段的过度。但要谈到能否建立一个成功的品牌,这却需要很长的时间。”(作者:张强)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