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暗藏玄机 汽车销售数字秀给谁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 09:08  中国经济时报

  近来中国汽车市场的一件事情引起人们不少议论。

  起因是:7月6日,通用(GM)中国宣布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共销售汽车30.87万辆(包括上汽五菱的微车),首次超过大众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坐上了中国汽车市场“第一”的宝座。而6天之后大众中国也宣布,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在中国的两家合资企业加上进口车型共销售了26.5万辆轿车,“继续稳居市场领先地位”。

  两家互不相让的竞争对手又一次短兵相接。

  为什么都那么想当中国汽车市场第一?这里有什么既得利益?数字真的能说明问题吗?

  数字游戏水分几何

  很多长期从事汽车报道的记者都知道,中国汽车市场的销售数字向来含有大量水分。据了解,目前中国至少有四个“权威单位”在发布汽车销售数字。也许是信息来源及渠道不同,这些权威单位发布的数据也各不相同,经常使记者们如坠雾中,不知该用哪个数据更准确。

  企业发布的数据就更不可信。不久前某合资汽车销售公司副总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一般情况下一个汽车企业的销售数字都会有四个:一个是整车厂的出厂数字,一个是经销商的到货数字,一个是分销售商的到货数字,最后一个是各地车管部门提供的实际上牌照数字。在这四个数据中,只有最后一个水分最少,可信度最高。

  为什么汽车销售数字中会有这么多水分?原因大致有几个方面。

  从市场角度看,一个占有大量市场份额的产品,无疑给消费者一种信心——这个产品的生产者实力雄厚,有发展潜力,不会倒闭,买它放心。毫无疑问,占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可以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知和认同,有利于扩大和提高品牌知名度,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其产品。

  从企业角度看,生产商不仅完成了生产计划,而且也完成了“政治任务”,是值得“庆贺”的事。既然产品都已经出厂了,当然是已经“销售”出去了,销售商们也理所应当地可以按“销售业绩”从生产商那里得到“返点”了。

  但实际情况可能是很多车根本就没卖出去,就在某个地方的仓库里停放着。由于大部分汽车经销商在“吃进”产品的时候都是依靠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也有些是集团公司自己的金融公司提供资金支持),所以实际上大量被占用的资金并不是经销商自己的钱。

  是谁受损失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这种只要数字、不要效果的做法,早已引起方方面面的不满。一直有人呼吁:请公布终端用户数字——最终卖到消费者手里的数字。

  谁的数字更可信

  从去年以来,一汽丰田销售公司一直在宣称它们公布的销售数字就是终端用户的数字。就在几天前,当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法长在给冀东物贸公司的一次授牌仪式上还强调,“上市三个月来,皇冠销量已超过一万辆,而且这是终端用户的数字”。

  据记者了解,一汽丰田的这一说法是比较可信的。因为目前在该公司实行的是一种“倒推式”生产方式,即工厂根据经销商(4S店)得到的用户订单数量,向零部件配套商订货并组织工厂生产。这种方式的好处还不仅仅在于其公布的销售数字比较准确,更重要的是节省了流动资金,降低了生产成本。所以,一汽丰田一直称自己是“零库存”。

  从今年起,大众也开始极力鼓吹要汽车界统一使用终端用户销售数字。但大众的出发点似乎不象丰田那么“纯洁”——丰田一直就是那么做的,而大众过去一直公布的是有“水分”的数据。是什么原因让大众改变了“初衷”?

  过去大众一直在中国和轿车市场统领着半壁江山,最早的时候曾占据50%以上的份额。随着其它跨国公司的进入,竞争越来越激烈,大众的市场地位正在动摇,市场份额也在一点点地缩水,目前仅占18%(据大众自己公布的数据)。在这样的形式下,用“终端用户”这一概念,既是无可奈何之举,也多多少少带有点“遮羞布”的味道。

  不过,不论大众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它提倡的这种方法的确是值得推广,如果所有的整车厂都公布“终端用户”这一数据,不仅可以使银行的资金不被无辜滥占,也能够使各汽车制造商的实际市场地位大白于天下。

  “数字工具化”损害了谁

  企业应该披露什么样的数据、怎样披露数据?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企业各有各的理解。不过,评判一个企业的发展是否健康,库存量很难让人们得出确切的结论。以饱受争议的手机行业来说,从来没有哪家厂商言必称批发销量,倒是4000万的库存量被视为高悬国内厂商头顶的“利剑”。

  汽车产品虽然更新换代没有那么频急,但也不乏产品积压、经销商叫苦不迭的事例。对于经销商们来说,厂商的批发销量意味着自己真金白银的付出,换来的却是需要辛苦推销的汽车产品;而零售销量才是白花花的银子流进自己的腰包。两者一入一出,其理不言自明。

  在市场的微观层面,零售量代表着用户对于产品的接纳程度;在市场的宏观层面,零售量则代表着厂商得到的用户认可广度和深度。其中的内涵,绝非批发销售量所能轻易体现。

  强调数字的做法并没有错,该受到指责的是“数字工具化”的现象。所幸的是,现在人们看到的还只是数字游戏,对于公众和股民利益还没有出现实质性伤害,最多不过是汽车厂商之间的口诛笔伐而已。而一旦数字被用来当成欺骗公众的工具,那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对于那些必须要面向利益伙伴和舆论的企业来说,数字的取舍当慎之又慎;对于那些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来说,“数字游戏”与“游戏数字”尤应慎之。 本报记者 董小荣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