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税新政门槛难迈 国产豪华车定价有苦难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 07:34  中国经营报

  这个夏天,很多人在谈论国产豪华车:先是奥迪A6受到追捧,现在又轮到宝马新3系了。

  尽管华晨宝马总裁施润博19日保证:9月份上市的新宝马3系不会再降价,但在此前的一次CEO测验中,几乎所有欧美车企老板都认为“屈从于中国市场的价值观比坚持自己的原则更重要。”

  躲不开的新法规

  华晨宝马负责销售的副总裁方智勇这样描述两个月后新3系的价格:“你们不要期望它是一款便宜的车,它不会比竞争对手的车价格更低。”

  对于宝马来讲,要想做到比奥迪A4还便宜的确很艰难,因为即使它达到设计产能每年3万台,也只有奥迪的一半儿。“这种经济规模条件下,我们不可能在国产化和成本上有太多的活动空间。”华晨宝马一位生产车间的负责人称。宝马压缩成本的努力建立在充分利用中国低廉的人力价格基础上,车身焊接车间有200名工人,却只有17台机器人。华晨宝马总裁施润博也强调未来的冲压件将更多地使用华晨中华的剩余产能。

  国产化仍然是强制性的规定,这实际上限制了所有外资品牌的降价空间。根据今年4月份海关总署和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汽车零部件构成整车特征进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整车特征》),进口组装被严格限制。按照《整车特征》办法的规定,只要发动机和变速箱两项总成是进口的,这辆车本身就可以认定是进口整车组装,并按照目前30%的关税收税。

  在宝马车间,人们很容易就能从巨大包装木箱上的海关红印看出发动机和变速箱是舶来品。此外,音响喇叭产自匈牙利、油箱套上印着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甚至当记者问到塑料保险杠是否国产时,车间里的经理也轻轻地摇了摇头。据记者了解,大块头的宝马冲压件(比如发动机罩和侧围)仍然在进口。

  其实,宝马并非不愿意加快国产化,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它还没有到达规模和成本之间的平衡点。但法规的问题也不能漠视。国家发改委和海关总署决定对国产奔驰和宝马的整车近似认证推迟一年。等到明年4月1日缓期结束,宝马和今年年底上市的国产奔驰将直面《整车特征》带来的关税加征,他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很难迅速地在国内找到合格的配套商。“很多国外配套商有自己的核算指标,他们来中国和我们签合同,肯定是明确自己有利益才来的。”施润博在访谈中也提及了这一事实。

  宝马和奔驰的对手奥迪由于已经实现了60%国产化,它更像一个站在岸边的角色。奥迪品牌部长肖敏称:“即使把发动机拆散再装也很困难,据我了解除非凸轮轴这样的大部件是国产,否则把发动机分几块就装进来也是不行的。”国家发改委专家也认为:“把发动机缸套和内芯分开再装肯定是不能过关的。”

  可见,现在对于宝马和奔驰来说,一年的缓期时间紧迫,能否顺畅过关是他们最头疼的问题。

  谁出新车都痛苦

  按整车缴税是30%,争取达标按零部件征税是15%。如果只考虑15%的关税增长,对于不以大批量谋利的豪华车来讲也许算不了什么。那么为什么宝马和奔驰仍要为这15个百分点而努力呢?因为原材料成本和下游市场的变化太难琢磨了。

  对于豪华车来讲,它们的冲压件很多购自欧洲,而在比利时或德国克虏伯采购钢板,其价格非常昂贵,这将大大削弱国产豪华车降低成本的努力。

  而在消费市场,人们无法形成品牌忠诚度,大家在选择豪华车时仍希望能从宝马和奥迪中挑选相对便宜的品牌。新车的定价太高太低都有生命危险。

  施润博表示:“在考虑新车价格的时候,你要做非常复杂的工作,你要研究通货问题、竞争对手和成本压力。我的面前已经摆了一份长达50页的新3系定价研究报告。但最终只能有一个价格。这真的不容易!”

  甚至对于没有《整车特征》限制问题的国产奥迪来讲,它一样要面对新车在价格竞争中吞吃利润的风险。“A4在今年下半年有可能出新车。”一汽-大众奥迪品牌部部长肖敏对本报称,“目前销量上的小幅下滑和产品生命周期有关。和宝马短期促销一样,我们也有A6、A4已经或将要换型的因素。”此间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新A6L的上马,奥迪的生产成本也要拼命压缩。一汽-大众曾透露,自己今年的成本压缩计划是17亿元。

  肖敏认为:“豪华车在价格上变动的空间在减少。最终的结果就是竞争对手的新车价格差距非常小,即使宝马比我贵,也就是贵一点儿。”

  作者:张炤虎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