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雄心勃勃的亚洲面孔:德国媒体眼中的中国汽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 10:52  新浪汽车

    编者注:新浪汽车一直在关注国产车走向海外市场的相关新闻,近日,德国最大的网上汽车市场Autoscout24刊登了一篇中国汽车走进欧洲市场的评论,在驻德国网友yao00450214的热心协助下,新浪汽车在第一时间得到了这篇评论的中文版本。

  原文:中国人这次是认真的:这几天里,第一艘载有200辆中国生产汽车的货船就要停靠上比利时安特卫普港码头。品牌为江铃的越野车陆风将以17000欧元的价格在欧洲市场出售。这仅仅是一场浩大的中国攻势的前奏。

  下一艘装载有陆风车的船会很快跟上来:汽车进口商Peter Bijvelds早已为第一批200辆车找到了买主。在今年余下的日子里他计划卖掉2000辆车。将来这陆风车还要——顺便说一下,这陆风车是从2003款欧宝Frontera车克隆出来的——在欧洲其他国家销售,包括德国在内。

  陆风车并不是今年唯一来自中国的汽车。在今年4月份的莱比锡国际车展(AMI)上,Brilliance车的生产厂中华,其至今仅仅作为宝马的合资厂而为人所知,就已经展示了他们生产的中华牌汽车。这车今年也会在市场上买到。

  中华三厢车有4.88米长,550公升后箱容积,在尺寸规格上进入了高级车的范畴。然而即使在配上了最顶级的装备后,售价也低于两万欧元。当年日本和南韩的车起步进入欧洲时,抄袭设计可谓司空见惯,而中国人却避免了这种罪过。Gelsenkirchen工业大学汽车研究所的汽车专家费尔迪南-杜登霍夫相信,中国人在前进中将比他们的亚洲竞争对手更快、更少犯错。

  虽然中华车在外观上还远算不上拥有自己的个性元素,不妨说揉进了宝马和Lancia的风格,但它的造型结果却是相当有看头。问题倒是它只能提供很少规格的发动机,并且没有柴油发动机。过于简单的安全装备,没有ESP、侧气袋和头部气袋,以及模糊不清的销售渠道,这才是问题所在。位于Gibraltar的进口商Euro Motors至今还没有公布,它将如何将这款车送到民众手中。

  扩张的压力

  设想的销售方式可能是每个国家设立一个总经销商,或者是与带维修车间的现有经销商合作。这两种销售模式都难以解决德国那些大经销商至今遇到的的问题:如果销售畅旺的话,无法满足客户对售后服务的需求。但对亚洲的汽车生产商来说,进入欧洲和美国市场是必然要走的一步:虚热的国内市场被过剩的产能和殊死的竞争压得喘不过气来。谁想要继续成长,就必须跨出国界。

  这一招眼下也被中国最大的汽车公司上海汽车工业公司(SAIC)加以运用。他们的战略是“收购”:购买破产的英国生产商MG罗孚的努力尽管搁浅了,但现在又有小道消息说,上汽想要收购同样奄奄一息的意大利菲亚特公司。中国人在欧洲早已有了代理人:上海汽车工业公司一年前就将南韩越野车生产商SsangYong收为己有,他们的车今年仅在德国就卖出了1300辆,计划到2007年销售3500辆车。

  中国品牌的信誉障碍应该不是问题:日本人和南韩人在这里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充满艰辛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向持怀疑态度的德国人显示:来自亚洲的汽车不仅具有竞争能力,而且在某些方面,例如就可靠性来说甚至能好于欧洲车。如何造车,中国人已经在合资企业中向合作伙伴如大众、宝马、通用等学会了。

  不是设计试验品

  在外形设计上中国人也是考虑安全第一:奇瑞(Chery)公司,这是一家将要跟竞争对手吉利(Geely)公司和中华(Brilliance)一起,在九月份法兰克福车展(IAA)上亮相的公司,委托意大利名家设计师如Bertone 和 Pininfarina,为他们出口欧洲的新款车进行设计。可以预见,即使这些意大利设计师会将他们的经典之作留给阿尔发(Alfa)和它的同伙,从奇瑞那里出来的车至少也会拥有品味高尚的车型。

  班贝克汽车经济研究所的沃尔夫冈-迈宁,对来自远东的汽车充满信心:中国人现在已经全面达到了欧洲所要求的质量标准。最晚在5年内“扮演今天由南韩人担当的角色”。迈宁的同行杜登霍夫则估计,到2010年,中国人可以拿下百分之三的德国和欧洲市场份额。首先是入门品牌如起亚(Kia)、现代(Hyundai)、雪弗莱(Chevrolet)或菲亚特(Fiat)将成为中国人的攻击目标。

  在当地生产

  吉利和奇瑞主要想用价廉的小型车和紧凑型车对欧洲市场进行渗透,但在法兰克福车展上还有可能看到一辆Van和一辆皮卡。生产商奇瑞,不久以前还由于一辆几乎是Matiz翻版的小车,与大宇/雪弗莱对簿公堂,在众多中国汽车生产商中拥有最远大的计划:目前正在中欧或东欧寻找一个生产基地,计划在那里从2007年开始,将第一辆车开下生产线。把生产安排在最靠近潜在客户的地方:这一项原则已经为丰田日产带来了成功——对一个雄心勃勃的汽车生产者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坏的榜样。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