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众中国新任总裁到职 范安德面临中国市场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6日 09:01  经济观察报

  7月1日,范安德正式接替雷思能成为9任大众中国总裁。

  对48岁的范安德来说,在中国的任期无疑是其职业生涯中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战。这不仅在于大众在华业绩急速下滑之际的所谓“临危受命”,更在于中国市场独一无二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足以颠覆他在捷克斯柯达乃至巴西大众任期内所获得的绝大部分国际化经验或教训。

  德国人喜欢用统计数字来说话。然而,中国作为一个飞速发展变化的转轨国家,其市场有着很多无法量化的不确定因素,足以推翻很多根据数字模型得出的预测或结论。大众汽车的市场份额急剧下滑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大众没能把握住中国市场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对范安德来说,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或许首先是对其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挑战,具体讲,就是如何理解中国的政策、中方伙伴和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及复杂性。

  独一无二的政策、舆论环境

  范安德刚刚就任之际,正值中国舆论界对跨国汽车巨头一边倒的质疑进入高潮,对“后合资时代”的严重警告不绝于耳,涉及中外双方的“话语权”、50对50的股比、国内研发、自主品牌、技术转让、零部件采购、销售网络及最终的利润得失等方方面面,大有彻底否定以往的合资模式之势。虽然这种声势浩大的舆论诉求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政府的既定政策还是个未知数,但多多少少会对政府处理这类问题的方式、合资伙伴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态度等产生微妙且至关重要的影响。

  作为斯柯达公司前副董事长,范安德或许经历了东欧巨变后斯柯达公司被大众逐步控股的变迁及其成功,但在中国,他将面临一种完全不同的环境,面对另一种逻辑。在上述问题上,大众历来是舆论抨击的头号对象,无论范安德及大众中国高层是否感到冤枉,都得面对现实,并小心、谨慎、妥善地处理相关问题。

  除了不那么确定的大背景外,在具体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也将使范安德感到匪夷所思。例如,在国际油价不断攀升、中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发展技术成熟的节能、环保型柴油车本来是理所当然的选择,而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年5月发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也明确将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和轿车柴油发动机技术作为今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但事实上,作为在中国市场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众5年多来不遗余力地进行的“开创柴油机新时代”活动收效甚微,至今很多城市依然一刀切地严格限制柴油车,而且成品油生产企业受国家发改委对柴油价格的政策性限制,缺少提升柴油品质、增加柴油供应点的动力,从另一方面限制了柴油车的发展。

  这要求范安德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及其之间的关系有足够的了解和理解,并有足够的耐心、毅力和技巧,而决不能犯其前任雷思能式的错误——对外国媒体说,新汽车产业政策征求意见稿的部分内容“愚蠢、过时”。如果大众及其它在柴油机技术方面拥有优势的欧洲汽车厂家能够说服并协助政府解除对柴油车的各种限制,那么作为全球柴油机技术的领先者和中国柴油轿车市场的开拓者,大众将有机会一举扭转市场份额下滑的趋势,其他欧洲厂家如标致-雪铁龙也将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合作伙伴的特殊性

  作为斯柯达公司前副董事长,范安德或许理所当然地认为即将在上海大众投产的斯柯达轿车需要单独建立一个网络,但要他理解为什么两个合资企业的大众品牌产品只能分别在两个网络中销售,以及进口大众品牌的产品为什么要单独建立一个网络销售,这类高成本的重复建设、自相竞争问题,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正如要同一个国内零部件企业同时为两个合资企业供货有多难的问题一样。

  雷思能在离任时曾对记者说,之所以让两个合资企业各自生产大众集团的全系产品,是因为他们各有一个网络,这样可以让顾客在一个经销商那里看到并选择各个级别的车型,从而增加销售的机会。那么,是不是因为大众已经对网络合并感到绝望,所以才“出此下策”?雷思能的回答是:在网络统一的问题上,大众“永不放弃”。

  不久前,雷思能在宣布离任的消息时还对记者说,在联合采购方面,大众(中国)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小组,为两个合资企业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和相关的服务,以求零部件和原料采购方面的协同效应。毕竟,一次购买1万吨钢板,与一次购买10万吨钢板,价格是不一样的。但雷思能接着的一句话意味深长:这是我们的想法,关键还要取决于两个合资企业的意愿。

  零部件联合采购、网络合并对降低合资企业高高在上的产销成本至关重要,可谓雷思能的未竟之业。原因在于这类问题错综复杂、根深蒂固,远远超出了纯粹的经济范畴,涉及到国企的体制性弊端、中方股东的气质与能力、两大中方国企股东之间的关系、中方股东与各自对应的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中方股东与零部件企业及经销商之间的关系、零部件企业及经销商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往往拿不上台面,无法量化,具有相当的神秘性、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市场经济的逻辑往往会被扭曲,直到“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特别是,在捷克,大众做的是斯柯达品牌,虽然是大众控股,捷克人也能接受,而在中国,两个合资企业虽然股比对等,但都在做大众集团麾下的外国品牌,没有中国品牌。国人对此越来越不满,中方合资伙伴更是如芒在背、压力沉重。范安德会如何理解这一中国国情,如何理解中方伙伴的苦衷,是否会加速合资企业的整车研发,是否会赋予自主研发的新车以一个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

  一个另类的市场

  这是一个变化之快足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市场,一切都在变,什么都有可能发生。消费者对汽车的认知还在初级阶段,品牌忠诚度微不足道;几年前,大众一位高层人士就曾指着一辆普桑轿车说,“这不是大众(品牌)的车”,似乎对生产这种过时的车型深感耻辱,但普桑至今还在卖,因为有需求;都说两厢车不讨好,但两厢改三厢大都不成功,甚至不如原型的两厢车好卖;入世前都说车价没有“拐点”,将以年均3%-5%的速度降价,而实际车价降幅则大大超越价格的预期……

  尽管在其他市场上,价格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没有哪个市场像中国市场这样对降价有着如此强烈的诉求和预期,而大众虽然实际上也卷入了价格战,但口头上从来不服软,从而成为了众矢之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李颜伟)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