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争相进入到退出 外行造车对车市是祸还是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 09:50  中国汽车报

  近日,继大连奥克斯车主集体投诉后,北京又有10余名奥克斯车主向中国消费者协会递交了投诉信。

  奥克斯汽车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使经营者和消费者蒙受不同程度的损失,然而记者认为,整个“奥克斯事件”暴露出的问题还不仅仅是这些。

  因为,《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十七条明确规定,不能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汽车生产企业(含现有改装车生产企业)不得向非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个人转让汽车、摩托车生产资格。照此规定,现在奥克斯根本无权进入汽车生产领域。

  奥克斯在进入汽车业时,新的汽车产业政策还未出台,企业通过某些方式进入汽车制造行业还是可以行得通的。因此,如此“幸运”的并非奥克斯一家。

  “借壳造车”是馅饼还是陷阱

  1997年11月,江苏春兰集团以7.2亿元收购南京东风汽车公司,组建了南京春兰汽车有限公司,拉开了家电企业“造车运动”的序幕。此后,美的、奥克斯、波导、新飞、格林柯尔等家电企业纷纷加入。

  “借壳造车运动”在2003年达到高潮。当时汽车产业政策正处于新旧交替阶段,为了防止新政策作出限制外行通过“借壳”方式进入汽车制造业而坏了自己的造车梦,很多企业都是在这个时候抱着美好的幻想,争先恐后地搭乘造车“末班车”,到处寻求汽车制造企业进行合作,或收购一些效益不好的汽车企业。对此,奥克斯集团新闻发言人黄江伟并没有否认。

  就是在这个时候,奥克斯集团收购了双马汽车95%的股份,开始了它的造车路。然而,仅仅时隔两年,奥克斯就宣布退出汽车业。奥克斯没有实现它最初要涉足生产轿车的梦想,而中途夭折。

  本想趁新政策没出之前钻一把空子,可这些在家电业叱咤风云的企业,却在汽车业如此短命。难怪有人不禁发问:外行造车,是在抢馅饼还是在跳陷阱?

  慎重选择

  辨别市场馅饼与陷阱

  外行企业选择进入造车业之前,都把汽车业看成是一张可口的大馅饼。实际上谁又真正享受到了馅饼的美味?

  由于退出机制的不健全,一些进入汽车业的家电企业,在意识到馅饼有可能是陷阱的时候,选择了匆忙退出。其中就有奥克斯,虽然奥克斯选择退出汽车制造业,但对于奥克斯汽车的经销商和消费者来说却是无法选择,这些消费者现在没办法找到人来维修自己的奥克斯汽车。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通过“奥克斯事件”,也给我们另一个启示:汽车品牌的选择,对于经营者和消费者来说都事关重大。经销商选择代理那些可以给他们带来长期稳定收益的品牌,消费者选择市场品牌稳固、服务口碑好的品牌,才是购买汽车的重要因素。毕竟,与生产厂相比,经营者和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一旦生产厂家草率退出,很多琐碎的遗留问题都要自己扛。如果在经营或购买时选择比较稳定的品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厂家退出而带来的不必要麻烦。

  记者从奥克斯集团新闻发言人黄江伟处获悉,目前奥克斯最终决定解除与原经销商的关系,重新与75家维修服务站签订合同,由这些维修站提供奥克斯汽车的售后服务,为期长达2年,预计奥克斯将为此项业务支付500万~600万元。

  今后还将有企业陆续出局

  面对激烈的竞争,每个企业也将面临优胜劣汰的考验。有专家预测,未来中国汽车业的集约效应正在显现,国内汽车品牌只属于少数几个有实力的大汽车集团。这些大集团应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够较好地对自己的产品在一定时期内负责。

  按照专家的预测,今后还将有汽车企业陆续出局。“肯定还会有汽车企业陆续退出。”奥克斯集团的黄江伟对专家的这一预测也持肯定的态度。

  那么,退出会不会也像当年“借壳造车运动”一样,趁着退出机制的不完备使本身处在亏损边缘的企业竞相退出呢?业内专家表示,由于每家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一些进入汽车制造业的企业,已经到了“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程度。

  应当引起重视的是,为了避免类似“奥克斯事件”的发生,完备的退出机制和市场补偿机制亟待出台。

  本报记者 王 璞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