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立足并在国际市场有所斩获的时候,一些大集团不约而同地谈起了自主品牌,且都亮开了多箭齐发的架势,颇有点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味道。比如,国内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上汽集团就提出了4条途径:完全自己开发、收购国际技术团队和管理层进行合资合作、跟合作方一起生产中国品牌、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
前三种途径不难理解,新鲜的是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的第四条途径。合资企业自诞生以来就以生产和组装合资外方品牌为生,似乎并没有创建自主品牌的任务。舆论批评汽车业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开发,也基本不会把板子打到合资企业身上。
所以,“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
算得上一种思路创新,但仍有可探讨之处。
首先,“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中的“自主品牌”与目前约定俗成的自主品牌概念不一样。自主品牌是指建立在自主开发基础上的、使用权和所有权都归国内资本所有的品牌。从理论上讲,合资企业开发出自己的品牌是可能的,但是,当前汽车合资企业的股比结构大多是50:50,这样的企业创建出的品牌并不能称之为完全的“自主品牌”。
其次,可行性问题。创建一个知名品牌并非易事,既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又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宝马董事长庞克给出的时间是10—20年,即使像奇瑞这样超常规发展的企业,其自主品牌之路也走了不算短的6年,这些风险都曾经是诸多国有大企业望而却步的理由。跨国公司投资中国图的是这个庞大且有潜力的市场,对他们而言,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开发知名品牌,比起从总部的车型库中拿车到中国稍做修改便可组装上市,不仅经营成本大大增加,且如果品牌不成功,跨国公司还必须承受对自己原有品牌的损害,这笔交易似乎并不划算。如果品牌获得成功,跨国公司就等于为自己培养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这样的结果更不划算。
第三,有无可借鉴的经验问题。
上汽总裁胡茂元曾援引国际先例来论证:“我们现在能跟合作方共同生产合作方的品牌,为什么不能跟合作方生产中国的品牌呢?通用汽车与丰田就有合作项目,既生产通用品牌的产品,又生产丰田的品牌,这并非我们的创造。”丰田与通用在美国合资成立的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被公认为成功的典范,这两家一个是全球汽车业的霸主,一个是创造了“丰田生产方式”而成为全球汽车业学习榜样的新贵,二者的联合,既使丰田生产方式在日本以外的土地上得以成功贯彻,又为丰田进军美国市场打下了铺垫;对于通用来说,这个合资企业是深入了解创造了奇迹的丰田生产方式的窗口,又可以在自己不擅长的小型车方面获得经验,正是具有明显互补性的强强联合,造就了这家合资企业的成功。对这一成功案例,如何评价,值得探讨。胡茂元的看法与我们的现实情况之间,有无差距,也值得大家关注和研究。
对于年轻的中国汽车工业而言,自主品牌的路径仍然在探索和实践当中,但是,无论采取怎样的路径,自主开发是没有捷径可走的,艰苦的努力是绝对不能缺少的。自身没有开发能力,即使买的到品牌,也只是得到了金子而没有能点石成金的手指,也得不到持续的竞争力。走自主品牌之路,须脚踏实地地去做。 姜 范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