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周车评:多收了三五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1日 11:40  新京报

  汽车业久违了的莺歌燕舞似乎又回来了。六月份创历史记录的296811辆的销售数据把汽车厂商的回忆似乎拉回到了两年前那个无所不能的黄金时代。

  6月的产销数据的确值得欣慰一阵。乘用车销售环比18.9%、同比55.8%的增长率似乎已经证明今年下半年将是又一个好年景。大多数汽车企业都取得了高于两位数的增长,个别“黑马”的同比销售增长率甚至超过了200%,而大众也在困境中屡屡奋起,留住了那顶戴在自己头顶上20余年的皇冠,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当汽车合资生产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半年度销量报表时,将不得不同时面对另一份报表,那就是企业的财务报表。第二季度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不能掩饰第一季度主流汽车生产企业大面积亏损的事实,即使在产能攀升的情况下,仅靠卖车挣钱的企业也只有吞下利润下猾,甚至亏损的苦果。

  造成这一切的是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战略思维的转变。外资品牌在中国建立合资整车厂以前就已看到了这些企业最后的结局。整车厂的利润摊薄甚至零利润早已是成熟市场所经历过的阶段,国内企业概莫能外。

  尽管合资厂目前仍有利润可赚,但在“认清了形势”之后,外资品牌已经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转移整车厂的销售利润,转移到由外资掌控的零部件销售体系中去。一位合资企业的中方人士曾对笔者坦言,一个在欧洲卖1欧元的零部件在配套给中国合资厂时价格可以高到100欧元,而且这个价格非常顽固,不论市场如何变化,都有一股“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除了利润降低之外,企业的亏损现象似乎也在成为一个更大的谜团。由于亏损企业免交相关税费,因此,有分析人士认为,合资企业的亏损实际上是跨国公司的故意之举,因为相比所缴纳的税款和所赢取的利润,两利相较取其重,这也是企业逐利性的一个必然结果。

  对于这一点国家相关部门已经给出了警告。国内大集团也已经开始考虑在自主品牌建设上面拿出点“实质性动作”,自主企业则艰难地希望走出一条研发的新路。

  中国汽车业的短暂繁荣并不能改变其深层次的矛盾。多收了三五斗,换来的可能仍旧是饥荒年。

  □何醒言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