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理念从诞生伊始,就是舆论讨伐的对象。但长期以来,汽车企业寻求合资却乐此不疲。与自主开发漫长的回报期和巨大的风险相比,合资企业的经济效益往往能够立竿见影。这正是中国汽车市场20年来,合资企业一枝独秀的原因。
时至今日,汽车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市场竞争的“刺刀见红”逼迫汽车企业放下架子,以实力应对考验。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合资企业的诸多弊病出来了。与充满活力的自主汽车企业相比,合资企业笨大冗长,策略迟缓。给予外方对话语权的强烈控制欲,合资汽车内部不和谐的声音不断传出。这个时候来重新审视自主开发,确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上海同济大学校长、汽车专家万钢:合资汽车企业的五大困惑
本报记者 武卫强
车市前几年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最留恋那段“光辉岁月”的当属国内的合资汽车企业。装上4个轮子就能卖的旺盛需求,让合资企业以最简单的生产方式赚取了最丰厚的利润。然而,好日子总有过完的时候。尽管到目前为止,汽车月销量依然能保持50多万辆,但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利润开始大幅度缩水。
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15家重点汽车企业的利润同比下降了80%以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都出现了亏损。一度被认为最赚钱的德国大众,一季度旗下两家中国合资企业的盈利状况,已从1年前的1.06亿欧元利润,恶化至1700万欧元的亏损。前不久,东风有限总裁中村克己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厂家的平均利润率只有2.5%,还不如造摩托车。”
是中国汽车市场病了,还是我们的汽车企业不行了?最近,上海同济大学校长,著名汽车专家万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以整车引进为主的合资汽车企业目前面临五大困惑。对于市场,合资企业的困惑是,知名畅销的品牌车不再是市场追逐的热点,比如说宝马,上市后并没有达到井喷的效果;对于产品的困惑是,国外畅销的车型不再被国内客户青睐,比如说大众的Polo,在欧洲和美国市场上销售都很好,但是在中国就差一点。
此外,合资公司对汽车价格的困惑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价格优势给合资企业造成了巨大压力。短时间内,外资品牌的汽车价格无法大幅度下调。万钢说,对于市场拓展,合资汽车的困惑是国外市场受限制,国内市场受挤压,比如说现代汽车,由于外方全球市场的布局,出口销售受到重重限制。最后,对于应对机制,合资企业由于缺乏自主产权,中方在产品升级与改进中没有发言权,适应市场需求的节奏就要慢半拍。
除了合资企业的困惑,万钢还分析了沈阳华晨这样的、以全面委托开发为主的汽车企业的困难。他说,这些企业发展的也不顺利,由于完全依赖国外开发商,所以技术储存有限,产品更替难,开发价格高。此外,由于国外开发公司对国内资源不了解,造成原车零部件通用性差,无法利用国内优势零部件资源来发展。这种做法还是闭门造车,难以融入国内现有的产业链中去。
万钢高度赞赏了奇瑞汽车的做法。奇瑞的自主开发,利用了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可以优化发展途径。奇瑞一方面建设自己的开发资源和零部件资源,另一方面利用了国外开发商的资源,建立研发平台,完善开发流程,构建了自己的研发体系。作为自主品牌,当国内市场出现困难时,奇瑞可以自主扩展国外的市场,采取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战略,扩大销量。
万钢说,比较来看,走自主开发道路的企业优势是“三大自由”:能自由地更换技术、自由地拓宽市场、自由地优化资源。由此,自主开发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研究员金履忠:自主开发“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中外合资办厂,是否就能换来先进的汽车技术呢?”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研究员金履忠说:“事实并非如此。”
金履忠曾经带领一班专家,对移动通信设备、数控机床、芯片、软件、轿车等产业进行了研究,得出一个结论:合资企业中,外方提供给中国的技术,大多是已经进入成熟期甚至已经开始衰退的技术。比如,某中外合资汽车企业所引进的车型刚一投产,外方母公司就把这个车型给淘汰了。在其后的十几年里,外方母公司这一品牌车型经历了4次换型,包括两次大改和两次小改。但该中外合资企业将所引进的车型生产了15年,还是老样子。直到1997年,才出了一个新车型,但改动不大,没有什么质的飞跃。
金履忠说,我国轿车工业合资20年,所有合资企业没能开发出一个自主品牌。由于外方掌握了知识产权,不仅获取了巨额利润,还扼杀了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004年起,中国汽车市场陷入低潮,国内部分合资企业开始亏损。金履忠认为,即便在这样的状况下,外方仍然在赚钱。他说,外方的赚钱途径很多,首先是技术转让费,有的车型仅稍作变动,外方就要收取数千万美元或欧元的费用;其次是外方大多主导着零部件采购权,从合资公司进行隐性的资金转移。合资公司所赚取的利润经过如此“稀释”后,剩下的纯利部分,外方还要凭50%股权再拿走一半。
一直以来,汽车研发被渲染的高不可攀,需要几十亿元的投入,需要几百万元的生产规模等。金履忠认为,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奇瑞现有的研发人员很多是从国内大型汽车企业跳槽过去的。这些人在原来的企业毫无作为,但到了奇瑞却能开发出新产品。国内成熟的汽车企业真的缺乏技术和人才吗?他说,正如孟子所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本报记者 武卫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郭孔辉:丑小鸭是未来的希望
在汽车界,人们喜欢将中外合资比喻成“联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郭孔辉说,过去我们的汽车企业比较困难,后来好不容易找了一个有实力的对象。现在日子刚刚好过一点,就要独立。有人担心,这会不会影响婚姻的稳定。假如这个比喻成立,那么一方很强大,一方很弱小,家庭就稳定吗?
郭孔辉说,合资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推动作用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它不能与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相对立,反之也应该鼓励自力更生不必与国际合作对立。
“结婚也不能不要人格”,不能说总是躺在人家身上,就叫结婚了。自己没有能力,也不想有能力,在此基础上的合作不叫合作,叫依赖。双方都有能力,都有贡献,才能双赢。
郭孔辉认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出路大体有两条:一是争取双赢。通过平等的国内外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形成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使我国的汽车工业进入“创新-增长能力-再创新-进一步增长能力”的良性循环。另一条路是被动地卷入跨国公司,根据本身利益而进行的“全球化重组”,中国的汽车企业成为跨国集团的“子公司”,而且还是缺乏技术能力的“子公司”。也许有人会称之为“双赢的战略伙伴”,但是没有能力的伙伴就是没有用的伙伴,迟早要被人家唾弃。
有没有第三条路呢?先抽鸦片治病,又不上瘾,增强体力后再学日本与韩国走自主发展的道路。郭孔辉说,这条路行不通,许多人抽鸦片的时候根本没想到上瘾,但最终还是上瘾了。由此,努力走好第一条路是中国汽车业寻求发展的惟一选择。
郭孔辉模仿斐多菲的《自由与爱情》写了首打油诗:“资金诚可贵,机制价更高,若是没志气,横竖都糟糕”。他说,中国的载人飞船都能上天,汽车怎么不能做好。现在的奇瑞、江淮、华菱等汽车企业还在创业阶段,他们都是丑小鸭,是中国汽车业未来的希望。
(作者:新浪青年汽车论坛评论员 武卫强)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