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漫长的磨合:东风雪铁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 15:48  深圳特区报

  东风雪铁龙其实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之一,也许正是因为进入中国市场过早,而合资这种形式并没有一个即成的模式可以依据,因此双方的合作,在漫长的20多年里,用了太多时间去磨合。

  1992年5月,雪铁龙公司登陆成功,与东风公司合资建立了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总投资70亿法郎,是当时大亚湾核电站之后,法国在中国的最大投资项目。当时,除大众外,通用福特丰田等汽车公司还没有进入中国,中国轿车市场一片空白。神龙公司生产的雪铁龙ZX,即富康车,是用上世纪90年代技术进行生产的产品,在法国也尚未面市。

  按理说,有着雄厚的资金背景,有着最新的车型,有着国内尚未完全开发的市场,东风雪铁龙的这款车应该大卖才对,大众很是为市场上的这个对手而紧张过一阵子,然而事实却不是法国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富康的叫好不叫座,成为东风雪铁龙的第一个挫折,但怎么说这车也跻身老三样,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流车型。真正给这种合作蒙羞的,却是所有人的认可的好车——塞纳和毕加索。这与双方当时的合作情况是密不可分的,合作成立之初,正如神龙公司总经理刘卫东所说,崇尚浪漫的法国人除了浪漫之外,便是清高和自信,这种自信膨胀到一定程度便导致法国人做事过分追求细节。尽管法国人做事的方式很严谨,但这种自信与严谨放到中国便成了执拗与不知变通。这种执拗与不知变通,直接成为中法双方合作遇到的第一个瓶颈。

  合资企业当时的股比,也使得法国人更愿意通过卖技术和零配件来赚钱,真正的合资公司东风雪铁龙是否能够赢利,并不是法方所真正关心的问题。先是毕加索,“小马拉大车”引进了一个1.6排量的版本,直接进入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却缺乏最具竞争力的卖点,导致了毕加索的市场尴尬境地;而塞纳高达60-70%的进口零部件,虽然成就了一个好车,却使得塞纳在中级车市场频繁降价的同时,不能加入最具效果的价格战,成为了一款比毕加索还要尴尬的车,最终法国停产塞纳的消息成为了国内塞纳的订单生产。

  对于合资公司来说,最直接反映其合作成功与否的指标就是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三款主打车型在市场上的表现不得不引起双方对合作的反思,而在此时,中国的汽车产业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WTO,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很多跨国公司把在华合资企业视为其全球战略的布置点,实现全球战略目标,而这对进入中国已经很长时间的雪铁龙不能说没有触动。国际环境的变化、竞争对手的策略、中国市场的潜力,雪铁龙也知道,想要大发展,就必须占领中国市场。合资公司经营不佳,中方没有好处,对法方也不利。于是,双方都已在悄悄采取措施,改变以“文化冲突”的状态,积极配合。中方原本在产品的规划以及导入上并无多大话语权,由法国人主导。而在2002年PSA标致雪铁龙集团和东风提升合作层次之后,中方逐渐开始介入。

  2002年10月25日,东风与PSA集团签订了“全面提升合作层次、扩大合作双方合资合同”的协议,核心内容为:双方约定各增资10亿元到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使得该公司的注册资金从原来的60亿元增加到70亿元;双方持股比例各占32%,银行持股36%;在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一个工业事业部,负责在2号平台共线生产雪铁龙系列和标致系列;成立合资公司的产品研发中心,引进吸收消化PSA集团的先进技术及产品,联合开发生产新产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和造就研发及管理人才;成立两个商务部,负责雪铁龙、标致两大品牌的销售。在这一协议中,两大集团已经决定将在2003年联手回购中法双方的36%银行股,最终实现双方各持股50%。

  十几年的磨合之路,终于让东风雪铁龙磨合到了一个双方比较契合的位置,无论是增资还是内部的人员、机构重新设置,东风雪铁龙已经为今后双方的共同利益准备好了一切,现在惟一欠缺的,就是一款能重新吸引消费者对东风雪铁龙关注的新车型了。

  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雅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