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太尔技术引进项目生效21年、斯太尔国产了16年之后,这一引进项目终于在本月23日由合作双方————中国重汽集团与曼·斯太尔公司共同宣告结束。
斯太尔技术引进项目诞生的目的是解决当时中国汽车工业“缺重”的矛盾。1983年,由中国重汽的前身“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引进了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全套的斯太尔91系列重型汽车整车制造技术,项目总投资为11.58亿元。
此后双方各自经历了重组的重大变化。在中国重汽下放重组之时,斯太尔公司转投曼公司门下,引进项目就变成了中国重汽与曼·斯太尔之间的合作。重组后的中国重汽与曼·斯太尔公司就履行合同达成了新的协议。至2005年6月先后全部偿付了引进项目下的奥地利政府贷款8.8亿元和技术引进费用2.7亿元,连同汇率差价,中国重汽共支付人民币总额达17.7亿元。
从1989年第一批国产斯太尔上市开始,中国重汽已经累计生产斯太尔汽车15万辆,斯太尔发动机51万台。在15吨以上的重卡市场中,中国重汽的市场份额超过了35%,在20吨以上和25吨以上的重卡市场,其份额分别超过了60%和80%。这样的成绩令曼商用车辆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本格特·汉斯滕十分感慨:“在斯太尔公司,即使是最好的年头年产量也只有4000辆卡车和5000台发动机。中国去年销售了37万台重卡,如果把吨位低的剔除,只有斯太尔一家是真正的重型卡车。”
斯太尔引进项目终于画上句号,我国汽车工业“缺重”矛盾已经大大缓解,斯太尔技术项目引进的各主要总成也已成为重型卡车的重要配套总成,使我国重型汽车的整体技术得到了提升。
在当年确定的引进项目之外,中国重汽又与曼·斯太尔公司签署了斯太尔商标、技术、贸易等一系列合作项目,双方还将就下一步的合作进行磋商。斯太尔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产品,在诸多国际高档重卡品牌陆续进入中国、国内竞争对手纷纷加大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斯太尔的产品优势遇到了严峻的市场挑战。在与VOLVO合资之后,如果能与曼有进一步的合作,必将有助于提高中国重汽的竞争力。
虽然曼近两年来在中国的表现日益活跃,但其发展战略依然保守而不无暧昧。曼先与陕西重汽签署技术合作协议,3个月之后又选择民营企业浙江金华青年为“惟一全面整车合作伙伴”。在数度传出合资消息之后,曼依然极其谨慎地采取技术合作的方式布局中国,举棋不定的曼能否落子中国重汽依然是个悬念。 本报记者姜范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