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代用燃料车市场化尚需时日 政府政策是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4日 09:31  中国汽车报

  近日,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其中的“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特别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促进代用燃料汽车的发展。站在节能的角度审视代用燃料汽车,长期困扰其发展的技术问题和成本问题能否取得突破?

  汽车的主要燃料一直是以石油为原料的汽油和柴油,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它们仍将是主要能源。但是,随着石油供求关系的紧张,汽车业开始寻找“替代能源”。

  日前,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这一问题的现实意义再次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计划仍在框架阶段 目前尚无详细规划

  根据“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的规划,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燃气汽车、醇类燃料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清洁汽车;推广机动车节油技术;醇醚类燃料及煤炭液化技术的示范及醇类燃料的推广。”

  记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是今年国家重点推进的项目,年内将制定具体推进政策。

  那么,政府部门将出台怎样的政策鼓励代用燃料汽车发展?预计将在“十一五”期间达到什么目标?记者就此问题咨询了发改委环境和资源利用司节能处,获知这个计划目前还处于框架阶段。“计划要一步步制定,详细的规划现在还没出来,目前只是在大方向上明确,要促进汽车业的节能技术发展。”该处的负责人说。

  先考虑“节能” 再考虑“替代能源”

  不少汽车业内专家都对这项“工程”的推进表示了关注。他们建议,在制定具体规划和政策之前,有些理念需要进一步明晰。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宋健教授认为,从根本上说,代用燃料汽车并不能达到节能目的。“纯电动车虽然不消耗石油,却要大量耗电,对法国等核电充足的国家来说比较合适,但我国很缺电。”他同时表示,“燃料电池车和醇类车的好处是‘清洁’,和‘节能’是两个概念。”

  “节能”是指降低“燃料消耗率”,“替代能源”是指使用汽油、柴油以外的燃料以节约石油,“清洁”是指车的排放低。汽车专家杜芳慈解释说,这三者既有联系又不能等同,而使用哪种能源几乎都有污染,只是因燃料及发动机技术不同,排放物有多有少。

  虽然发展代用燃料汽车能节约石油,但宋健指出,这些车要消耗煤、电、天燃气等其他能源,而这些能源我国都比较缺乏。

  还有专家指出,“节能”不是拆东墙补西墙,关键是如何能降低现在正在大规模应用的车型的能源消耗,比如: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就是促进节油技术的发展。“重点要放在节约能源上,而不是发展多种能源。”宋健认为。

  如果不能提高技术,发展混合动力车也起不到节能的作用。宋健进一步解释说:“问题在混合动力车的电池和电机效率上。现在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电池和电机的工作效率共比人家低30%,这样算下来也不节能。”

  根据不同车型的发展阶段 制定不同的政策

  杜芳慈认为,各种代用燃料汽车在我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推广”有鼓励研发、示范运行和商业推广三种模式,要根据不同车的不同发展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林逸教授介绍说,目前,燃气汽车从技术上来讲已经不存在太大的难度,其难点在于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建设足够的加气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很长时间、很大投入。”。

  醇类汽车现在已经投入商业化运营,在河南、吉林等地都有试点,“现在吉林的93号油里都要加乙醇。”林逸说,“问题在于,乙醇的造价过高。”宋健认为,就算乙醇的价格与汽油一样,由于其热值低,也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影响其推广。据了解,目前政府采取给乙醇生产厂家补贴的办法防止消费者负担过高。这种补贴能否继续下去,是醇类车能否继续发展的关键。

  林逸还告诉记者,目前有的地方正在研究甲醇技术,造价是乙醇的一半,但毒性大、对橡胶件也有腐蚀,这些技术问题还有待解决。

  混合动力车是近期内有望在中国商业化推广的一种车型。目前丰田正在美国市场商业化推广,其缺点是价格太贵,但政府对购车者有补贴政策。专家认为,如果要在我国商业化推广,政府也要考虑进行消费补贴。

  燃料电池车目前还处于科研阶段,在国内外的情况都一样,专家估计至少要10年才有希望商业化运行;太阳能汽车的工业化研究还未开始,离应用就更久远了。

  抓好示范企业 完善相关法规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有关鼓励发展代用燃料汽车等的政策最后会落实到企业身上。宋健建议,最好国家采取扶持示范企业的方式,进行科研攻关和产品研制。

  “国家花了好多钱,但是分散在很多个企业,虽然不少地方都有了科研成果,但是若不把这些成果综合利用起来,很难取得大进展。”他说,“目前我国在发展节能、清洁车方面还没有一个示范企业,国家应该采用家电业和通信业的发展经验,发挥政府的‘计划’作用,扶植重点企业发展。”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的侯永平博士也告诉记者,我国相关法规的不完善给他们的研发工作带来了麻烦:“我们研制出了燃料电池车,希望能够上路试验,但国家没有相关的法规,我们都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给这种新车上牌照,目前只能在规定场地里跑跑。”

  据他介绍,在美国,戴-克研制出的燃料电池车已经有60多辆在用户手里上路运行了,希望我们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法规。

  本报记者 胡轶坤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