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前5个月汽车工业产销数据:全国汽车产销231.45万辆和227.1万辆,同比增长3%和4.5%。其中,轿车累计产销99.1万辆和96.93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73%和增长1.07%。在这组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天津一汽生产的夏利以5月份销量13473辆、同比增长近7.3倍高居单一品牌榜首,其次是捷达、景程、颐达。据该协会的有关人士预计,今年上半年,在我国汽车市场上的各种品牌汽车总销量有望达到280万辆。
不难看出,上述数据又推出了一组新的“排名”:夏利拿到的是“销售冠军”,经济型轿车在高中低三档家用轿车中夺得的也是“新科状元”。从反面来看,没什么利润的“销售冠军”,事实上只是获得了一个“虚名”,渐渐升温的经济型轿车似乎又在表明中国人的腰包并不像某些老外期望的那样“鼓”。
应当看到,市场与排名的关系是相当微妙的。譬如,有人曾将2005年1至4月的销售数据与去年同期进行过比较,“结果发现,在轿车市场整体销售同比下滑4.56%的情况下,不同分类的轿车销售出现了结构性分化。其中,经济型轿车同比增长8.99%,中级轿车同比下滑27.60%,高档轿车同比下滑17.36%。也就是说,今年支撑轿车市场不断转暖的力量完全来自于经济型轿车。”
经过这番比较,乐观派从经济型轿车对于市场份额的占有呈现出来的一手遮天的局面中,得出了“消费心理和成本预期的改变使轿车消费结构向经济型方向转移”的结论,依据是“经济型轿车价格低廉、使用经济,而且省油”;悲观派则从中感觉出中国汽车市场的某种“阳萎”。但是,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一切,就会发现,无论是乐观派还是悲观者们的结论,都不乏“以偏概全”之嫌。
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我的理由有三点:一是基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我们的认识究竟应该统一在怎样的水平上;二是“排名”的本质究竟有多少积极的意义;三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在评判市场的作用时有多大。
从第一点来看,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分。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少有个性化选择而长于“趋众”,只有充分看到这一点的企业家或商人,才能够真正把握住中国市场的脉搏,对症下药,找到自家在市场上的准确定位。
其次是对于“排名”的再认识。如果我们能够清醒地看到,“排名”的最大意义也不过是“争宠”的话,就不会对于一些虚头巴脑的“老几”太过热衷,尤其是对于一个企业的老总来说,不管你拥有多少职工,你的企业总得有钱赚才行,否则就会在“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后去喝西北风。
第三就要说一说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了。在看待销售总量与利润的比例关系时,应该懂一点哲学,讲一点辩证法。夏利乃至其他的经济型轿车目前不是已经在“量”上先声夺人了吗,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怀疑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会赚到大把的钞票呢?
当然,对于经济型轿车企业来说,切切不可盲目乐观,更不要一味地把“冤大头”充下去,应该趁着这股强劲的东风,潜心在资本运作和成本核算上下大气力,甚至不惜用显微镜将每一个可能的利润空间查找出来,直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量变推向质变,由潜亏型企业变为赢利企业。否则,就会像某些人调侃的那样:打一个喷嚏可以预示你长命百岁,打两个喷嚏说明你正在被人思念,打三个喷嚏则只能证明你已经患上了感冒。一句话,运筹帷幄之中,为的是决胜千里之外。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