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现代起亚的算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 07:39  第一财经日报

  近来,现代起亚汽车在中国的动向引人注目。无论是东风悦达起亚中方股东间的“进退”之争,还是现代起亚商用车是否会落户广州,无不牵涉现代起亚的中国战略。急功近利

  上周末,有媒体提出《东风悦达“友好分手”?》的疑问。表面上看是中方两家股东的争执,是一方逼另一方“退”。但实际上最有力的“撒手锏”是文中主人公的一句话:“近8个月来三方沟通得很少,韩国起亚已有撤资的可能。”显然,背后的力量还是现代起亚。

  仿佛还在昨天,东风、悦达、起亚三方曾经有过一段非比寻常的“蜜月期”。当时,千里马的销售一路走红。

  正是千里马的成功,令东风悦达起亚有了更高的期待,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在陆地上驰骋,而是要“下海”(远舰)、要升空(嘉华被称为“专机”),凑足了一场热热闹闹的“陆海空”。

  2004年7月8日,嘉华在北京上市。当年,嘉华销售3071辆,占国产MPV市场份额仅2.9%。

  嘉华出师不利,东风悦达起亚没有吸取教训。

  2004年9月10日,东风悦达起亚“远舰”上市,五款车型,价格在17.88万~21.88万元。品牌形象一般,价格甚至高于其同门兄弟——索纳塔,尽管随后下调了价格,但市场对其几乎没有反响。去年,远舰销售3600辆,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事实证明,“远舰”的营销是缺乏远见的。

  现在,有媒体曝出东风悦达起亚亏损4000万元,也许正是企业当时急功近利的结果。过河拆桥?

  现在,作为中方股东之一的悦达集团这样评价东风公司:“东风虽然是国内三大汽车集团之一,但并没有产品和技术……”

  记者有幸看到一年前广为流传的《千里马腾飞的秘笈》。文中说道:“1991年是(悦达)集团成立的年代……对象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的东风汽车公司,当时资产总额约500亿元,在国内拥有‘东风汽车’和‘东风科技’两大上市公司,技术和管理实力雄厚……”

  本来,股东之间的恩恩怨怨,外人是无法知道其真实内幕的,但前后一年,对外口径变化如此之大,还是让人们大吃一惊。

  实际上,东风进入悦达起亚,至少在两个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一,使悦达起亚轿车项目“合法”化。在当时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指导下,计划外企业根本无法进入轿车生产领域,只有借力“三大集团”。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不难理解当时为什么海南马自达要加入一汽,安徽奇瑞要加入上汽。其二,令悦达起亚的产品真正进入市场。从附表可以看出,2002年,也就是东风进入悦达起亚后,上一年销售仅千余辆的落后车型——普莱特,销量竟增长10.88倍,甚至把上一年的库存也消化掉了。随后又有千里马近乎奇迹的销售,当时都是由东风方面主导的。

  现在,有人认为“在商议问题时,韩方意见非常一致,中方意见却鲜有统一……”其实,在合资企业的“中中外”模式中,广州本田轿车和发动机项目,就有东风公司参与;而上汽通用五菱也越做越大,大家都合作得比较愉快。可见“鲜有统一”并不是普遍现象。

  另外,有股东谈到合作中产生摩擦:“比如过去郑达玉当东风悦达起亚总经理,他65岁,中方的副总35岁,年龄相差一倍,想法当然有差异。”

  实际上,年龄的差异在哪儿都有。北京现代当时的中方常务副总郭谦,与韩方总经理在年龄上也有较大的差异;而广州本田中方执行副总曾庆洪上任时不到40岁,日方总经理门胁轰二则年届花甲,他们没有传出什么不和谐之音。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东风悦达起亚的合同期是30年,现在3年刚过,如果遇到一点问题就“炒”合作伙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高调欲请东风出局,更让人觉得有不厚道之嫌。

  张宇星

(编辑:黄浩)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事评论专题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