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人车之争”的背后:资源瓶颈 系统软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5日 09:38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九月四日电 北京:“人车之争”的背后

  作者 沈嘉

  作为三日下午在京举行的新交通法立法听证会的焦点,机动车在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时是否应负全责之争已演绎成旷日激辩。在这场“人车之争”艰难的磨合背后是一个城市的沉重话题。

              资源瓶颈

  道路资源短缺被视为制约北京交通良性发展的瓶颈。据统计,在北京这座拥有一千四百万人口、二百二十万辆汽车的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却不足五平方米,仅为东京的约三分之一,伦敦的约五分之一。有限的道路资源无形中引发了人车之争,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眼下北京的交通困局。

  机动车极高的行驶率又无形加剧了这种矛盾,形成恶性循环。据专家介绍,相较于其他国际大都市,尽管北京机动车绝对数量小,但行使率高,北京小轿车年行使公里数为四点七万公里,约为美国的二点五倍,英国的四倍。同时,作为缓解交通压力最有效的公共交通工具,北京人的利用率却不足四成,而香港和华盛顿则达到八成以上。由此造成的影响是北京道路在约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下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

  在此背景下,担负疏导交通重任的警力的不足无疑是“雪上添霜”,而处理事故的专职人员的不足则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导致交通效率的下降。据了解,北京八个城区事故科人员不足百名,每人每天要处理十起以上事故。

              文明阴影

  人车之争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关系之争,如何在个人与他人利益间权衡,取决于城市市民的价值标准与文明素养。统计资料显示,在北京的交通事故中,酒后驾车、超速行驶、违反交通信号、不按规定让行等是司机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行人违章现象也十分严重,不遵守信号灯、乱穿马路等也干扰交通的顺畅运行。再次,因未接受及时治疗而死亡的人数在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占有一定比例,其中有相当部分是由于司机肇事逃逸造成的。

  以上种种折射出城市文明的阴影。价值的失衡导致有些人在个人的效率、快意和他人权益之间作出致命的抉择。分析人士认为,当矛盾不可避免时,能起到缓冲和解调作用的是社会稳固、成熟的文明规范。

              系统软肋

  人车责任之争看似在司机和行人之间选择利益平衡点,实则最终指向政府本该精心构筑的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有效的交通法律法规。

  近年北京几次雨雪天导致的大面积交通瘫痪暴露了交通建设及管理系统宏观方面的软肋。这种宏观缺憾又直接体现在微观细节上。例如为行人提供的安全保障设施欠完善,过于分散的行人过街设施使部分行人为避免绕远而违规穿越马路。再次,保险与社会救助机制仍不完善,理赔难使投保人的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等等。

  本应一定程度上由社会公共保障体系分担的责任因其自身的不尽完善而“转嫁”给市民承担,一旦发生事故个人将付出的成本过高,这也是无论有车无车族均各执一辞,严重关切责任到底如何承担的重要原因。

  “机动车负全责”的根本诉求是“以人为本”,然而没有社会基础建设、保障救助等诸方面的配合,单由一项法规难以完全实现。若想平衡各方利益,做到人与车真正意义上的各行其道,这无疑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工程。当下交通立法至少已撕开了一道口子,人们可以借此对城市整体的和谐发展作出更充分的思考,这也为北京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契机。完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