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外交通状况见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3日 17:23  新浪汽车
国外交通状况见闻

  新浪汽车海外通讯员:于杨

  在新西兰生活将近两年的时间里,对于当地的交通状况略有了解,有许多地方是不同的,现总结一二,与大家分享。不足的地方请网友们补充。

  不知道什么时候国内开始流行电动自行车(机动),看着大街小巷的电动自行车,着实新鲜了一阵。不过国外是没有这种自行车的。大家都是单人单骑,正所谓单车,因为当地的法律是不允许自行车带人的。当然这其中也有许多原因,主要是一个人骑自行车时,在遇到意外情况时可以非常灵活的处理,躲避危机。国外出售的自行车的车尾都有反射灯,可以提醒后面的车辆注意安全,如果载人的话就会遮挡视线。同时当地法律严格要求骑车人头戴安全帽,我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一次,我就亲眼看到自行车被汽车带倒的事故。当时是汽车违规,因为是夏天,那个骑车的人从地上爬起来时浑身都有擦破的伤口,但是头部一点事也没有。在夜里或者遇到阴雨天气更要穿上安全服,同样可以反射汽车的光线。还有一点有趣的现象,各种公路,除了高速以外,几乎都有自行车的专用车道,只要严格按照路线骑车一般是没有事情的,过往的车辆都会非常注意骑车的人的。可以说,政府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来保护“自行车”了。

  我觉得咱们国情和别人不一样,毕竟我们是人口大国,大部分人的收入还很低,要求自行车不带人是不现实的,因为我们不像国外每家都有私家车,可以说自行车还是老百姓的主要交通工具。但是政府必须出台各种相关的法律条例给予最大限度的保护,同时要整理和规划我们交通上许多混乱的情况。

  我有一次亲身经历过得车祸,虽然没有什么人受伤,但是我们也被吓得不轻,现在说出来,供网友们遇到类似的麻烦有个借鉴。周末我们相约出去钓鱼,上了高速公路出了城区,到了乡间野外时在一个岔路口非常多的地方被侧面一辆快速行驶的车撞上了,老外撞了我们的车,从责任上讲是我们应该转弯让直行的,在撞车之前老外有足够的刹车距离但是他没有刹车。在这里,只要遵守交规你就可以“理直气壮”的撞别人的车。如果撞上违章的行人,责任一直在驾驶员身上,并要支付医疗费,但行人的误工费不用承担,当地居民一般不会与机动车争道。

  当时我坐在后面一辆车上,都吓傻了,幸好双方没有人受伤,但是一辆2001年的雅阁已经快要面目全非了。没有什么好说的,我们违反交规了,对方要打电话叫警察,但是警察认为没有人受伤就不用来了。我们互相留了驾照号,保险公司号还有联系方式。之后的事情很简单,不过洋人以为中国人什么也不懂,就想勒索更多的钱。还好朋友找了律师,赔偿之后就什么事都解决了。

  首先,出事之后千万不能逃走,如果你逃离现场就不是普通的交通事故了,而是犯罪。如果有人受伤,一定要打电话给警察和救护车。一定要买保险,就是因为朋友的雅阁是几天前刚刚买的,还没有来得及上保险,除了自己掏腰包修自己的车以外,还赔偿了11000多人民币,事实上对方的车只是保险杠掉了,就连前面的机器盖都没有变形,但是因为国外的人工是非常昂贵的。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在自己理亏的情况下找律师,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原来对方是要20000多人民币的,但是律师和对方的保险公司还有修车厂联系后就不是那么高了,反过来律师建议还可以告对方敲诈。

  一般来说,国外的交通状况还是非常不错的,而且人们也很有礼貌,经常都是驾驶员友好的挥挥手让行人先过马路,而且出车祸后,不管是谁的错,机动车驾驶员都要负主要责任。国内的交通状况是非常复杂的,有的地方比较混乱,想治理这种状况不光是政府出台政策法规,更要提高人的素质,相对发达国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空是喊口号,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

  在国外,也很少听说(包括电视新闻)有洋人为躲避行人而翻车的,这可能与咱们国人喜欢和别人抢道有关。其实开车慢点,注意礼貌,互相谦让就什么事情也没有了,老外就是这样的做的。

  我国是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高的国家,连续数年一直居世界第一位。据全球各交通和警察部门的统计,2003年全世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50万人。其中,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10.4万人,美国、俄罗斯的死亡人数分别为4万人和2.6万人。我国汽车保有量只占全世界的1.9%,但事故死亡人数却占全世界的15%左右。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最为严重的国家。

  去年的SARS在中国造成的死亡人数,还不到当年车祸死亡人数的零头。笔者奇怪,国人对SARS所造成的生命伤害如此敏感,为什么对每年夺去10万人宝贵生命的CARS却无动于衷呢?

  如果从它们对人类生命造成的危害看,车祸是比SARS更可怕的东西。

  文章系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网友们补充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