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虫”到“奏鸣曲”的跨越
在英国伦敦坐过出租车的人都会记得,伦敦的那款“老爷式”出租车其标识、计费器、运行证照、司机和客人之间的安全隔断都是原配的,是专为做出租车而向厂家定做的。在日本、美国等大城市的出租车内饰也同样让人感到浑然一体。
相比之下,北京现有的出租车大都是改装车,大量出租车专用的器件都是后加的,而且安装的位置也不尽统一。
在选用车型方面,目前在国外的城市中,使用高档名牌车辆作为出租车是十分普遍。德国的出租车大多是奔驰、宝马、奥迪;瑞典出租车则大多是沃尔沃;美国出租车有卡迪拉克、林肯等。这些名车的广泛使用丝毫没有降低自己的“身份”,反而成为那一国家和地区人们心中的自豪,更让每个来访者最贴切地体味到这个城市现代与文明的交融。
而对于中国的首都--北京而言,她的这张“城市名片”多年来始终让国人,甚至是异国人士感到遗憾。
说起北京的出租车不知是否要从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说起,而鲁迅先生眼中的北京黄包车夫更给人们勾勒出一个世纪前这张“名片”的样子。进入上世纪末,也许是受了老北京“黄包车”的启发,北京出租车行业几万辆被喷成黄色的面包车,穿梭在十里长街,游弋红砖绿瓦之间。善于调侃的北京人将之称为“面的”,而每每看到这些“面的”在北京大街小巷中“汹涌澎湃”的样子,人们又将其形象的比喻为“黄虫”。就是这几万辆“黄虫”,在满足北京市民需求的同时,也成为那几年北京正式的“城市名片”,甚至是外国人眼里的中国的“国家名片”。
到了1998年后,北京将黄色“面的”请出了市区。而喷涂着同样颜色,取而代之的夏利和富康又把北京又带入了一个红色的“海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于是,因为都是红色,标识、顶灯也差不多,所以从远处开过来,很难分清是1块2的夏利还是1块6的富康,于是不知多少人,多少次会闹出了多少尴尬之事。
而随着北京申奥成功,和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步伐的加快,北京人慢慢改变“出租车就是低档车”这种莫名的“轻视”。开始越来越迫切期待北京的这张“城市名片”能与大国都城地位相配。
2002年底,北京终于圆了自己长达45年之久的轿车梦时。当600辆北京现代有着“奏鸣曲”之称的索纳塔轿车加入到北京出租车行列时,北京人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实现了“北京人坐上自己生产的出租车”的梦想,更成为拥有国内档次最高,品质最好出租车的城市。索纳塔也正式奏响了重塑中国首都“城市名片”的序曲。
政府还需尊重市场 厂家则应公平竞争
2002年底,当北京自己生产的轿车进入到自己城市的出租行业时,那些已经为北京出租车市场谋划良久的厂商,以及许多的“旁观者”开始“忐忑”起来。因为凭借这些厂商在中国市场上多年打拼的经验看,国内绝大多数拥有轿车生产厂的省市,都是选配自家生产的轿车,作为当地出租车的主打车型。在这种严格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下,上海用桑塔纳,长春用捷达,武汉用富康就是显得理所应当了。那么,北京市政府是否就应该会“理所应当”地为自家的产业大开绿灯了?
然而,即使怀着如此沮丧的“忐忑”,面对北京63000多辆的出租车市场,国内的汽车厂商仍是倍加“垂涎”。于是,“担心失去市场”,“担心得不到公平竞争机会”的气氛弥漫出来。于是呼吁政府“应尊重市场”,各汽车厂家切忌“暗箱操作”的声音开始不断见诸媒体和报端。
但如今看来,所有的猜测都成了没有必要的担心,北京市政府已经明确表示,在此次出租车车型的选择上,政府只扮演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者,具体选什么品牌,是哪个厂商,将留给市场一线的出租车公司和所有市民作出选择。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就这样“出人意地”形成了。
而为确保北京的出租车真正实现升级换代,北京有关部门为京城出租车参选车型制定了不低的“门槛”。尽管正式的标准还没有最终公布,但通过记者从多方面了解,标准中几个重要的指标基本指向是:排量不低于1.8升,价格不高于15万元,车长4.5米以上,需装备有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排放达到欧洲三号标准,燃料以液化石油气为佳。
政府标准一出,各厂家立即行动起来。据了解,目前已有北京现代索纳塔、一汽红旗和奥迪、上汽奇瑞东方之子、上海大众桑塔纳3000、华晨中华及东风雪铁龙旗下的一款轿车等近十款车型报名参选,可谓是“人人奋勇,个个争先”。
其实就在标准还处在“雾里看花”的年初,600辆奇瑞东方之子亮相京城,在成为全国两会指定用车未果后,就拉开了其进军北京出租车市场的序幕。而红旗则更加强化它多年来的历史功绩,和其符合共和国首都政治地位的品牌理念。华晨中华更期寄利用本身最强烈的“民族”特质,进入这个令人充满想像空间的市场。
就在几天前,上海大众率先在北京宣布,其桑塔纳3000出租车专用车型将角逐北京出租车。而且上海大众还根据其掌握的相关信息,将设计好的出租车样车展示给京城媒体,并展示了他们自己的信心。
在公平竞争的氛围里,作为北京本地厂商,北京现代的索纳塔并不享有所谓“亲儿子”的“特权”,而是和所有参选车型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更何况,在与那些同北京市有关主管部门和出租车公司有着十几年"交情"的外埠厂商相比,北京现代并不具备明显的“人脉”优势。但它在北京和杭州等市场上一年多来运营状况良好的现实,再加上它时尚和现代感的外形和售后服务的便利程度,索纳塔也确实对其他厂商构成了相当的竞争力。
目前北京市有关部门已经收到了各厂家报送的材料,北京交通委的网站上已经开始对出租车的车身颜色进行公示,一个月后,专家和市民共同选出的这张首都的"城市名片"就会被敲定。
各方人士评说京城“出租车大换血”
几年的期盼,将在未来的几周内将见分晓,无论是政府、厂商、百姓和是“的哥”,都在审视和权衡着自身权利与利益的体现方式。据有关媒体报道,北京市交通委负责出租车的部门,最近像被挤破了门槛似的一直人来人往,来者多为各大汽车企业的销售老总或者常驻北京的负责人。
而记者另从首汽、北汽等北京市几家大型出租汽车公司了解到,这段时间,不断有汽车厂家登门拜访,并通过试乘、试驾等方式来积极攻关,都希望出租车公司能最终选择他们的产品。
此时的政府部门与出租车公司真可谓是“金口难开”,出言慎之又甚,但北京市一家出租汽车公司的老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如果不是非典的影响,本市去年就应该更换2万辆左右的出租车。所以,今年的出租车换型工作势在必行,至今还在大街上苦苦支撑的老夏利早就该淘汰了。但对于换什么样的车,这位老总却是出言谨慎,一再表示,不好说什么。至于换什么车,上面怎么要求他们就怎么做。
而记者从北京市交通部门了解到,目前出租车更换车型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更换新车车型的技术标准以及具体车型都没有最后确定,有关事宜正在研究当中。于是,这就给各媒体创造了一个不小的“捕风捉影”空间。
无可质疑的是,政府换车型是为了重塑首都的“城市名片”,汽车厂商参与竞争是为了谋取更大的经济利益。那么,作为最终消费者和使用者的北京市民和京城“的哥”、“的姐”,他们又是如何看待此次换车型的呢。
海淀区小南庄的邹本和认为,出租车换型不仅关系到首都形象,更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北京老百姓生活质量和成本。他说:“国家法规要求,在车型基本确定后,首先是要进行北京出租车价格的听证会,决不能只站在商家的立场,更不能等到‘大局已定’再开会走个过场。”
“我赞同政府为提升城市形象而更新出租车,但我不赞同更新出租车一味追求豪华和气派。新车型的必须在环保、舒适和质优的基础上,将气派的外观与老百姓可以接受的价格等同考虑。政府的决策必须体现“亲民”思想,从老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因为只有这样真正代表公正。”家住月坛南街的吴文道的观点代表了京城不少市民的观点和意见。
国家某部委的一位公务员袁先生更表示,此次北京出租车换型,不单是考验汽车厂商的竞争能力,更是考验北京市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决策能力。这时一个最直接面对百姓的考题,答案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位公务员坦诚地说,面对一个将决定几十个亿市场导向的决策,政府的权利非常大,但责任比权利更重。一定不能仅从出租车行业和汽车产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必须将首都国际大都市的发展,与老百姓的生活,近10万北京出租车司机的生计统筹考虑。的确,出租车的换型这一过程中,北京所有“的哥”、“的姐”们将是最直接的承受者。而“耐磨损、油耗低、好操控、维修方便和符合实际的定价”“是他们最朴实和最实际的呼声。
其中,与大多数老百姓的担心一样,“换车型带来的提高收费”则成为了“的哥”们最大的心病。渔阳联合出租车公司“的哥”邢先生表示,新车不断降价,拥有私家车的人会越来越多。出租车的客源少了,车的数量却不减少,出租车的生意肯定会越来越难做。而且,一旦政府标准出来,把如今的夏利、富康换成较高级的车型,公司的成本老了,肯定要加我们的份钱,随后标价中1.2元/公里车也就不见了,再加上公共交通越来越发达,出租车行业肯定受到冲击。
对这一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董志勇在接受《北京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一个城市的出租价格定的比较高,一部分人就会选择比较便宜的公交系统,而另一部分人会选择买车,价格的定位一方面要影响城市出租车型的变化,另一方面它势必会影响老百姓的消费选择,这是一个市场规律的体现。”
北京东方出租公司的李师傅开了十几年的出租车,从“面的”到两厢夏利,再到今天的三厢夏利。他对出租车换型显得格外期盼,他认为北京就应该用舒适的,品质比较高的车,不但符合首都形象的要求,更能提高出租车司机自身的素质和社会地位。而针对换新车后可能带来的“定金和份儿钱水涨船高”的担忧,李师傅说,这样的变动不会比取消“面的”时带来的冲击大,而且出租车行业也必须通过这次车型的更换进行内部的“优胜劣汰”。他最大的希望是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能有一个自己的行业协会,或统一的司机工会,这样,他们的权利和声音才能得到真正的重视。
……
在历时十几天的采访,记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走访了各方的人士。从最初设想的一个行业新闻,到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最终“扩充”成如今的一个“大拼盘”。而在制作这个“大拼盘”的过程中,记者“淋漓尽致”地感受到什么叫“焦点和热点”。一张首都“名片”的更替,让所有的被采访者能“不假思索”地表达出自己直接或深邃的想法,从体现百姓生活的“衣食住行”,到关系企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再到展示政府工作的“科学决策”,似乎人人都有话可说,而且人人都有话要说。
于是,记者也开始加入到这美好的等待与猜测中:到底是德系车、美系车、韩系车、日系车入闱?还是民族品牌获胜?到底什么样的出租车既能代表北京国际大都市和共和国首都的形象、而且在近几年内仍然不会过时?车价会都统一为1.6元?还是要继续涨价?老百姓更需要舒适美观?还是更注重便宜实惠?“的哥”们的份儿钱还能让他们承受的了吗?奥运的焦点已经从雅典转到了北京,而谁又能够在2008年代表中国,来接待千千万万来自世界各地到北京“朝圣”奥运的外国游客呢?还有……。
在这场已经烽烟四起的竞争中一个一个的疑问,已经开始萦绕在每一个利益集体的心中。那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一系列的问题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