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欧I大限将至 探访危情时刻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6日 10:16  中国汽车报

  “欧Ⅰ车早就停产了,国家的政策我们坚决支持,库存车也消化得差不多了,禁令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当记者问及对3.5吨以上车辆9月1日即将执行欧Ⅱ排放标的准备情况时,不少商用车厂家的回答可谓异口同声,显得十分轻松自在。

  欧Ⅰ升欧Ⅱ 没那么顺利

  早在2003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第二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公告》,其中规定,从2003年9月1日起,所有总重在3.5吨以上的新车型和新发动机,都应符合相当于欧Ⅱ标准的排放法规,而到2004年8月31日止,相当于欧Ⅰ标准的车型和发动机都将禁止生产、进口、销售和注册登记。

  我国的排放法规将过渡到欧Ⅱ标准。政府部门给企业留下了一年的准备时间,相关的排放标准限值也早在2001年就公布了。如今,企业从容应对,看来生产厂家这次是彻底准备好了。而记者却从一些企业的内部人士那里惊异地了解到:现在,欧Ⅰ车不是快卖完了,而是快堆成山了!

  “今年一直在治理超载,再加上消费信贷问题,车一直都不好卖。现在欧Ⅰ车积压了很多。”企业内部人士如是说。确实,今年的车市受到治理超载和宏观调控等政策的影响,一些车卖得不好,自然会有积压,但这并不是造成现在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

  积压是对环保缺乏责任感的报应

  “企业对这件事情不重视,是导致现在这种局面的普遍原因。环保总局过去并不是汽车企业的直接领导,企业对其重视程度远不及发改委。”一位业内分析人士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背后的原因。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论是生产客车的还是卡车的,一些大型企业的应对工作做得早做得好,不少小企业在这之前都并不清楚这份“欧Ⅰ死亡通知书”,甚至有部分企业直到六七月份,市场上对此事的反应已是十分强烈了,或看到竞争对手在消化库存时,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今年6月份,我们才开始欧Ⅰ车升欧Ⅱ车的准备工作,现在只能是把最畅销的几个车型赶出来,8月15日已经实现了欧Ⅰ车的停产,完成了产品过渡。但是,欧Ⅰ车的库存至少需要到年底才能消化完。”一个规模较小的汽车企业的市场部部长在谈这件事时,多少有几分惭愧。

  然而,并不是这些相对较小的企业才有库存,一些早就知此事、但始终没有重视起来、也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的大企业,库存水平也不低。对他们来说,关键的问题似乎在于成本,而不是信息。

  “欧Ⅰ车和欧Ⅱ车因技术差别带来成本差别,用户不愿意为此多花一分钱;企业要提前储备达欧Ⅱ标准的相关配件,这要占据相当部分的流动资金。面对激烈的价格战,谁都不愿意先放弃欧Ⅰ车,获取最后的利润,这种僵持形成了现在的库存。”一位企业内部人士这样解释。虽然欧Ⅰ、欧Ⅱ车根据马力的大小差价约在3000~10000元左右,但在市场上仍然能影响用户的购买倾向。

  据记者从市场上了解的情况看,在大限前最后的日子里,欧Ⅰ车突然成了香饽饽。为了减少将来的购车成本,有不少持币待购的用户和打算过一阵子换车的用户提前出手了。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胆小的不敢轻易再接欧Ⅰ车的订单,生怕过了期限卖不出去,尤其是客车企业生产周期相对较长,这种顾虑更多。而卡车企业转产速度相对较快,有不少胆大的企业,尽量多存些车以免错过了这丰盛的最后晚餐,甚至有些企业到现在还没有停产,而且是加班加点的干。企业的人说:“外面排队提车的人都快等疯了。”

  严令当头 上演危情时刻

  现在还生产,不怕车砸在手里?有不少企业认为这并不是问题,到了最后期限,如果还没有全部销售出去,国家不会不管吧,手心手背都是肉,国企亏了还是国家的。远的不说,就说去年平头微面禁售的例子,主管部门一而再,再而三推迟最终执行日期,给企业延长消化库存的时间。这种做法,让很多企业产生了侥幸心理,认为这次也会“吉人自有天相”能够顺利延期。

  “据我们所知,现在有几家大企业已联名上书要求延期,我们就等着搭他们的顺风车。”一位企业人士把他得到的小道消息又传给了记者。

  但是如果没有延期,按照2003年8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告》中的规定:“对制造、进口、销售超标发动机和车辆的,国家环保总局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实施处罚。”

  是不是因为处罚力度不够,对企业没有威慑力?《大气法》第五十三条:“制造、销售或者进口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船的,由依法行使监督管理权的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下的罚款;对无法达到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船,没收销毁。”

  这样严厉的处罚,看来并不是不能触及企业的利益。现在发改委已经发文,将对于不符合欧Ⅱ要求的底盘或发动机产品,在7月份的扩展、更改《公告》中予以撤销。车型没了,能不能再继续销售企业应该非常清楚。 (刘晶菁 陈静仪)

(编辑:仝楠楠)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