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能源紧张 环境污染 清洁能源汽车离我们有多远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6日 08:01  国际金融报

  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汽车市场,国内汽车需求仍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油价的持续上涨更进一步突出了能源的紧缺,中国对于开发新能源汽车的需要越来越紧迫。而国际上公认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移动性赛事、首次移师发展中国家、就选择在中国举行的必比登挑战赛,则为整个汽车行业发展清洁能源汽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编者

  随着全球油价的不断上涨,以及机动车污染排放日益成为城市空气污染主要来源,清洁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目标。然而清洁能源汽车究竟离我们还有多远?或许即将开赛的必比登挑战赛能给出一些答案。

  10月12日,全球著名的必比登挑战赛将在上海举行,这是该项赛事首次进入亚洲,而比赛并不是非常注重结果,更多的是关注汽车能源、污染及安全。8月23日,记者采访了必比登挑战赛全球赛事总监韩思克。

  对于为何选择在上海举行该项赛事,韩思克表示,中国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兴国家,这是我们选择上海的理由之一。我们希望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初步阶段就能走上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发展道路。以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我们还希望这项比赛第一次可以在一个发展中国家举行,如果从一开始就采用清洁能源,就会使这个国家的汽车工业从一开始就注重清洁。

  韩思克称,这项赛事的目的是向舆论领导者和决策者--政治力量的代表、媒体和企业家,提供环保清洁车辆领域中技术方面的最新客观信息。必比登挑战赛不想提供什么解决方案,而是要向与会者展示其重要的成果。通过比赛的示范,帮助与会者能具体了解不同的技术领域以及它们是如何适应全球远景规划的。最终给决策者以借鉴作用。“如果我们什么也不做,预计2030年所有的能源消耗都将会成倍增长,而且能源越来越少,越来越贵;化石能源越来越难以得到,也没以前纯净。而我们举办必比登挑战赛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更好地利用传统能源,同时寻找新能源。”韩思克称。

  据了解,本次比赛已受到全球各大汽车厂商、汽车研究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目前,已经有120辆车辆报名参加了本次比赛。其中最大的组是乘用车组,约有70辆轿车,20辆卡车和大客车,还有30辆左右的城市两轮车。还有300多名特邀嘉宾包括来自各大洲的政府高层和政策制定者,以及汽车制造商参与其中。从汽车制造商来说,在本次大赛中将有40至50家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参与进来了,博世、奥迪、福特、大众、戴姆勒-克莱斯勒、丰田等,从中国本土的情况来看,国产和合资汽车企业也会前来参加,大部分的中国汽车是通过大学来参加的。

  韩思克介绍称:“我们对来自中国的参赛者非常乐观。在本次分类中,电动车是中国车辆参与最多的一个类别。考虑到中国在锂电池上的先进成果,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同时,中国的汽车还会参与到氢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天然气,液化天然气车辆的竞赛中来。”

  据了解,本次比赛将分为三组:一、已经出现在市场上的清洁能源汽车,如混合动力车及电瓶车;二、一些清洁能源概念车,预计在5年内有望投放市场的车型;三、氢能源汽车,预计能在未来10年内投放市场的车型。

  另外,本次挑战赛还将举办一个研讨会,研讨会的三个主题分别是能源、污染、安全。韩思克称,研讨会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三个主题:汽车本身、使汽车可以行驶的能源。

  比如从传统汽车来讨论,由传统汽车的发展来看这能源、污染、安全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从内燃机和混合动力技术来讨论他们发展的可行性。然后讨论新型汽车,针对电动车来讨论,电的能源来源和效率、噪音、造价是否可行、合算。

  讨论使用氢能源的汽车。对所有的汽车,我们讨论他们的实用技术问题,造价问题,是否昂贵,贵多少,实现这个技术的时间。汽车驾驶的安全问题也在本次议程内。我们很高兴可以在中国的上海举办必比登挑战赛的第一次研讨会,中国的私人轿车市场发展很快,又处于刚起步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这项赛事在中国举办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关链接:必比登挑战赛

  1998年,米其林公司在庆祝其轮胎人必比登诞辰一百周年时,米其林公司萌发了在真实的环境中,举行一场清洁汽车高科技技术的赛事。必比登挑战赛举办已有5年,现在,必比登挑战赛已经被国际上公认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移动性的首要赛事。

  记者 宫广军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