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勇
进入5、6月份以来,汽车市场一片低迷,库存增加。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轿车库存累计已直逼14万辆。厂商轮番降价,也未使车市走出困境,消费者依然持币待购。究其原因,除了关税下调、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外,消费者对贷款购车的积极性下降也是原因之一。记者日前在北京亚运村汽车市场了解到,去年上半年,贷款购车占该市场购车总量的30%-35%,而今年上半年还不足10%。车贷总额大幅下降,原因何在?
车价不稳“不划算”
从去年开始,一直到今年上半年,车价降幅都在10%左右,降一两万元已不是新鲜事。车价的频繁变化,对消费者贷款购车形成了冲击。一位朋友告诉记者,他今年4月刚贷款买了一辆13万元左右的车,首付30%。两个月后,此款车降了近两万元,无形中受了不小的损失。目前,一部分上市不久,就出现在二手车市场上,据了解,主要是一些收入不稳定的年轻人为了赶时髦,贷款买车,使用一段时间后,随着车价下降、每月还贷、支付养车费等造成经济上的压力,他们认为如果车价再降,贷款后的余款都快买一辆新车了,索性赶紧卖掉,减小损失。
由此不难看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没有车价的稳定和汽车市场的平稳发展,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只能成为无源之水。
手续繁琐“太麻烦”
专业汽车研究机构新华信市场研究咨询公司,不久前在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对206位购车者进行了拦截访问。调查显示,45%的购车者选择分期付款方式,其余55%的购车者选择一次付清。一个阻碍汽车贷款的重要原因是“手续多、麻烦”。被访者典型的回答是:“要担保人什么的,不是比较麻烦吗?”“我嫌分期付款麻烦,每月都得交钱。”“我(上次)刚买的车,分期付款到6个月就让人偷了……分期付款的索赔手续快把人给折腾死了!”。如果说利率的不断降低能够刺激那些看重利息的消费者,那么手续的简化将会更有效地说服那些怕麻烦的消费者。
记者电话采访了北京市工商银行的一位业务员,她说:“同去年相比,汽车贷款比率有所下降(具体数据银行方面不便透露),主要原因是首付款提高到40%,另外新增了大额资产证明,审查制度也较以往更严格。”她说,审查严格主要是基于一些贷款人拖欠贷款,甚至根本没有偿还能力。少数人在车贷合约中的这种失信行为,阻碍了大部分潜在消费人群的信贷消费机会。
运营机制“须完善”
今年初,保监会发布新车贷险条款,从4月1日开始将车贷险首付由20%提升为30%;还款的年限由原来的5年缩短为不超过3年;前提要求被保险(银行)取得贷款购车人有效的抵(质)押物;保险公司有不低于10%的免赔率。据人保北京分公司的李先生介绍,以前,对购车人资信缺乏调查,经常出现持虚假证明骗保现象,比如,有的购车人出具的房产证明不够规范,经实地考察才发现,只是四面透风的茅草房,让人哭笑不得。
近年来,车贷险恶意骗保让保险公司损失惨重,有些保险公司的赔付率甚至达到400%,保险公司的经营压力非常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保险公司明确表示近期不会重新涉足车贷险市场,即便新车贷险已提高门槛。
由此看来,保险公司在车贷险的经营上难处,客观上也制约了汽车信贷市场的发展。
其实汽车信贷消费的市场潜力还很大,根据亚飞汽车连锁店提供的数字,北京贷款买车的比例为20%至25%。可见,尽管北京市的贷款比例高于全国水平,但对比购车者的愿望(45%)与实际的贷款情况(20-25%),仍能明显看出消费需求尚未被满足的迹象。
要使汽车信贷消费健康发展,一方面,必须建立信用体制,改善服务,车商、银行、保险公司应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另一方面,银行和保险公司要瞄准潜在的消费者,不断培育和完善汽车信贷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