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阳光”解读上海赛道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6日 09:04  新浪汽车

  新浪汽车讯 已经过去的全国场地锦标赛依旧令人振奋。虽然冠军的归属已成定局,但人们头脑中依然有一个疑问:能够赢得上海国际赛车场的首个冠军,这是F1都无法比拟的荣誉,冠军车型“阳光”如何成功?中国车市浩浩觞觞,量产车究竟能跑多快?我们带着好奇采访了冠军香港778车队的卢家辉与卢家骏(导语)

  关于上海赛道,两位车手同样知之甚少,虽然那是他们第一次来到上海国际赛车场,道路的复杂情况却出乎他们的意料,与国际其他赛道相比,这里拥有大量的转弯,而且角度很小,但最大的麻烦却是赛道巨大的落差。但仅从结果来看,所有的赛手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首次锦标赛除了紧张与刺激之外,继而留给车迷们一个问题:是什么让“阳光”——一辆家庭用车跑在了比赛的最前面?

  车手认为:阳光胜在三方面:

  高速过弯 稳定出乎意料

  “上海赛道是我至今为止跑过的速度最快的赛道,也是最难跑的赛道。不过我想这也正发挥了阳光的优点,国内能够跑场地赛的车型很多,他们的发动机也是最新的,但稳定性在F1的赛场中决定一切。

  从第一个转弯就要让自己的赛车经历洗礼,阳光做得很棒,卢家骏表示:“在上海国际赛车场这样的F1的赛道中,赛车的平衡性要把握得非常正确,弹跳和转向不足都会让高速运动中的赛车偏离最佳走线,稍有不慎赛车甚至在出弯时发生相撞或冲出赛道。而在这里需要它的赛车底盘、发动机、变速箱配合得天衣无缝。”

  卢家骏告诉我们之所以选择阳光作为车队的首选车型是因为它拥有日产的第四代SR20电喷发动机。该款发动机从1993年推出至今虽已超过10年,但经过不断的改进,技术的成熟有目共睹,而在高速比赛中经常要不停地换挡,一台稳定性极佳的发动机将是成功的关键。

  针对上海赛道同时具有弯道复杂,路面高低不平的特点,卢家辉则认为阳光胜在了弯道的操控性之间,相比国内很多车型普遍采用拖曳臂式后悬挂系统,阳光选择多连杆式悬挂系统,这样使得它在连续高速拐弯时,车身显得很轻巧,重心的转移快,即使以80km/h的速度过急弯,它的悬挂系统也能及时反作用抵住车身,迅速恢复平衡状态。而这一切是那些车身较高,车重较大的同行们最羡慕的地方之一。

  奔腾的心 定胜局

  通过比赛很明显可以感觉到上海赛道的所谓高速赛道的雅号,而没有什么能够比拥有一台重量轻,提速快的心脏更值得庆幸的了。而最终结果说明阳光在这里依然是技高一筹。

  在“上”字字型赛道的大直路上卢家骏曾经把车开到了200公里/小时。1175米充分验证了阳光6000转/分钟时107Kw的最大功率,轻巧的油门与5档变速器完美配搭,在每一个出弯的时候,均抢得先机。即使在猛烈的收油加油过程中,发动机动力依然澎湃。直列汽缸的设计与欧洲房车赛龙头老大宝马相同,虽然体积不属于“经济型”,但在动静之间,总可以占尽优势。

  “其实,衡量动力性能的重要指标一个是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另一个是发动机输出的最大扭矩。” 卢家骏告诉记者,很多车都称着自己的功率有多大,但这仅仅意味着速度上的优势。在上海这种情况复杂的专业赛道上比赛,阳光扭矩大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当可以上更陡的坡,能更快地加速,以更快的速度行驶的时候,你就离最后的目标不远了。

  安全性 最终保障

  不管对于赛车还是家庭用车,最重要的依然是安全性。上海单圈5.451公里的赛道虽然符合国际标准,但面对赛车中常出现的安全性问题谁也没有经验,香港778车队选赛车的时候就看准了阳光车先进的安全防护概念。

  在吸收了日产特有的Zone Body(区域车身)概念之后,阳光将车身划分为两大区域:吸收能量的前后碰撞变形区和经强化的安全防护区。这种完全基于高速碰撞的设计决定了当撞车不可以避免的时候,变形区将会最大限度把能量吸收,而高强度防护区将有效保护驾驶者,降低危害程度。

  众所周知,此类型赛事不允许使用ABS、EBD(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等系统,目的就是真实反映赛车的整车设计安全性。阳光车通过此次比赛在F1国际赛车道上的锤炼和洗礼,其抗造性能得到充分体现,在缺少其标准配备[ABS、EBD以及国内同档车中很少用到能够在急刹车时自动增大刹车力的BA(辅助刹车)系统]的情况下,一样做到了操控游刃有余,安全性能保障卓越的水准。

  卢家骏认为,基于上述安全防护概念的高强度车身,辅助先进的安全制动系统,阳光车将如虎添翼,为日常驾车人士提供超性能安全保障。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汽车赛事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