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宏观调控作用明显 上半年中国汽车业增长减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3日 10:14  国际金融报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4年上半年,中国累计生产汽车267.71万辆,同比增长27.10%,累计销售汽车255.36万辆,同比增长24.15%,产销率为95.39%。与上年同期相比,产销增幅同比分别降低了7.03%和7.84%,这表明,国家宏观调控对汽车工业发生明显作用,汽车工业整体增长平稳。

  “看得见的手”显威力

  自从2001年中国汽车市场开始启动,“井喷”的行情让世人惊异。2002年全国汽车产量325.12万辆,销量324.18万辆,分别比2001年增加38.49%和36.65%。2003年汽车产量进一步增加到444.37万辆,而销量也同步攀升至439.08万辆;分别比“爆发”的2002年增加38.77%和35.44%。

  如此迅猛的增长让汽车行业一跃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但是短时期过快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资本的盲目跟进、上游行业原材料涨价、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汽车贷款难以按时回收等。因此,在发改委对汽车行业过热亮了黄牌以后,国家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开始逐渐显示威力。

  一系列的动作就此开始,银行紧缩汽车消费信贷以及油价和保险费率的变动都影响了当期中国汽车需求。一位业内资深分析师称,根据对上海、北京及广州的汽车经销商的调查,公司发现仅有约10%的新车通过汽车贷款方式购买,去年同期该比例高达30%至35%左右。

  但是,信贷的减少只是造成汽车销售疲软的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过热行业的发展;国家整治机动车超载超限的力度加大;国家在道路安全等方面也专门制订了严格的政策和法规;银行对汽车消费信贷全面紧缩,调整车保费及油价等对汽车需求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我国汽车工业尤其是轿车工业在经历2002、2003年超高速增长之后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增幅回落趋势。

  优胜劣汰的好时机

  在一个产业接近饱和的时候,减速的增长未尝不是好事情,激烈的竞争可以拖垮效率低下的小企业,充实壮大优势企业,从而优化整个行业的生产效率,在这次汽车业的“减速刹车”中,行业重点企业产销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上半年产销超过5万辆的企业共有12家,累计产销汽车226.34万辆和214.64万辆,约占汽车产销总量的84.54%和84.06%;产销超过8万辆的企业共有7家,累计产销汽车196.62万辆和185.63万辆,约占汽车产销总量的73.44%和72.69%;产销超过20万辆的企业共有5家,累计产销汽车176.83万辆和166.2万辆,约占汽车产销总量的66.05%和65.10%。

  并且,可喜的是,两家以生产经济型轿车而闻名的国产汽车制造商上半年销售保持强劲。吉利上半年销售汽车54669辆,较上年同期增长63.9%;而奇瑞汽车销售汽车50648辆,较上年同期增长87.1%。

  优势企业逐渐显现

  因为新的竞争者大量抢夺市场占有率,领先的外国品牌稍显表现不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一汽大众在1至6月份期间共销售汽车127172辆,较上年同期增长4.4%,上海大众销售汽车179152辆,较上年同期下降6.8%。当然,大众汽车在中国轿车市场仍拥有大约27.3%的占有率,包括SUVMPV在内,大众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为大约24.3%,但就在2000年,该公司以超过50%的市场占有率控制着中国的客车市场。

  当然,在市场总体表现不佳的情况下,仍有销量猛增的外国公司,比如北京现代,该公司上半年共销售轿车56214辆,较上年同期增长2.7倍。该公司6月份销售增长2.3倍,至11080辆,而且北京现代仅仅成立了一年半。上海通用也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通用汽车在本月早些时候的一个公告中称,上半年该合资公司销售汽车141319辆,增长92.4%。

  今年上半年特别是4至6月汽车产销量的放缓,实际上反映出的是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正在从前两年的爆发性增长回归到理性。或许会有人在这场博弈中淘汰出局,但阵痛是发展所必须的。其实,只要参与其中的各方认真对待,中国的汽车工业将高速增长转变为平稳增长,每年百分之十几的增长速度将是可以预期的。

  国际金融报实习生 王帆 发自上海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