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城市交通管理的落后--暴雨拷问城市管理者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3日 11:31  新京报

  毫无疑问,暴雨是这次交通瘫痪的罪魁祸首。那么,城市的排水系统是否经受住考验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对此,人们不免要问:如同城市建楼要具备抗震的标准,城市的排水系统有没有应对风雨的建造要求?大雨来临,谁来负责井盖的开启?开启后有无明显标志,以防行人掉进漩涡?平时又是谁负责下水井的清理疏浚?多长时间疏浚一次?有的地区流水不畅由来已久,为何平时小洞不补,非要等到今日汇流成河?

  城市交通管理的落后,也是导致这次交通瘫痪的重要原因。交通指挥中心拥有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在第一时间洞悉全市的堵疏情况,却未能在短时间内调配出疏堵方案,致使无以计数的司机被困。路堵固然有车多人多的因素,但管理更应跟上。以笔者在每天上班的路上被堵为例,汽车总是在某座桥上蜗牛般行进,原因是下桥处并排设置了两个出入口和一个公交站。这个本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却一直得不到解决。

  路上行人的有序疏散也是亟需关注的问题。那么多行人顶风冒雨踏水穿行在草窠树林间,乱成一锅粥的情景极易引发拥倒挤伤事故。在这种自行解决的疏散中,却很少看到有关部门的有效作为。作为城市管理的一部分,公安民警、武警战士甚至政府工作人员,在这时都应该站出来,帮助群众有序、安全地疏散。当群众生活遇到困难时,这些人的出现,会让公民在凄风冷雨中感受到来自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要知道,这正是考量政府是否勤政为民的最好时刻。

  创建人文城市、勤政为民,不该只是一句口号,它应该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来支撑。比如这次暴雨过后,我们有多少存水、拥堵路段?立交桥下积水成河的情况怎样解决?有多少工地被淹、塌陷?有多少老旧民居被泡、漏雨?地下通道成了蓄水池,如果里边恰恰有老弱病残没跑出来怎么办?指挥系统怎样保证网络畅通,人员如何快速到位?还有我们是否也应检讨一下大量硬化城市地面的做法,这种让雨水难以下渗的做法破坏了不少城市与生俱来的功能。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来,不仅要写在纸上,更要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

  北京人口众多,又是开放式的旅游城市,一旦城市功能出现瘫痪,后果不堪设想。在和2001年的那场大雪以及这场暴雨的博弈中,我们都输了。假如不从此警醒,知耻后勇,恐怕当下一场灾害来临时,我们可能依旧是败者。

  □付振强(北京职员)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