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财经时报评论:中国本土汽车厂为洋人作嫁衣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2日 10:06  财经时报

  一旦中外合资的合同到期,或外资巨头单方取消合同,国内厂商们就真的“穷得真剩下钱”了

  李昌鸿

  2003年,中国汽车工业着实让人热血沸腾,国内汽车产销量再创新高,产量和销量累计分别高达444.37万辆和439.08万辆,在这一年内产销净增100余万辆,这在世界汽车发展史上也十分罕见。同时,国内轿车产量首次突破了200万辆,中国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销售市场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

  但是,这种辉煌只是表象。中国最大的三家本土汽车公司上汽、一汽和二汽,已成为欧美日外资汽车巨头开拓和拼抢中国市场的排头兵,再加上后来广汽与本田、南汽与菲亚特长安福特等,国内有实力的几大汽车商成为外资拓展和拼抢中国市场份额的棋手,而肩扛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汽车,只有弱小的奇瑞中华吉利等。目前占中国轿车市场80%份额的十大厂商中,只有排名第八名的奇瑞是惟一具有国内自主品牌。

  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初衷,已经变成将市场拱手让给了跨国汽车巨头们,自己却身陷没有技术和品牌的尴尬之中。尽管让某些人承认这一点非常艰难,但就确实是中国汽业的现实。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主管单位和几大汽车商开始施行以市场换技术,众多厂商纷起群涌地与外资巨头们合资,结果是在国内厂商的帮助下,外资巨头们占据了市场的绝大多数份额,并且在国内汽车市场上演着德、美、日、意等国汽车巨头的鏖战,国内合资厂商成为其战车上的副驾驶员。

  国内合资的大厂商不仅没有取得国外汽车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反而在合资汽车销售形势一派大好的狂热中,影响了开发自主汽车品牌的大计。这一方面是缘于外方掣肘,更重要的则是国内厂商的短视。

  由于投入巨资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汽车,在短期内并不能见到效果,并且还要与自己合资产品竞争,恐怕自主产品没有多少竞争力,因而国内厂商都放弃这一努力;而且他们似乎正沉迷于计算利用外资品牌的强大效应为自己赚得多少利润,更何况这些利润是来得如此之快。

  前段时间,上汽对自己轿车生产能力即将突破100万辆而兴奋不已,这固然可贺,但却是在为外资巨头们编织嫁衣,并成了外资合作方市场开路人和布局全国的棋手,如通用并购柳州五菱、收购山东大宇和收编沈阳金杯都能看到上汽的影子。

  一旦中外合资的合同到期,或外资巨头单方取消合同,国内厂商们就真的“穷得真剩下钱”了,但丧失的是自主品牌、宝贵的发展机会与行业位置,这些都是用钱买不到的。虽然国内大厂商到那时也可以自主开发产品,但恐怕没有多少竞争力和市场,因为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成熟和竞争格局的形成,那种技术、营销、品牌和争夺市场的代价是相当高昂的,并且不一定会成功。

  因此,国内合资汽车公司短时间内虽不能摆脱为人作嫁衣的命运,但应尽早为自己打算,自行开发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汽车。目前外资汽车巨头以其品牌、技术和实力等优势,并以价格战手法力图挤压对手生存空间,这对本土厂商而言尤其不利,因此,国家的扶持政策就显得相当重要。政府应平衡那些对国内汽车巨头们倾斜的政策,大力支持那些本土自主品牌的国有或民营汽车厂商,如奇瑞、中华、红旗、哈飞和吉利等,走韩国汽车发展路线。

  (作者系财华社分析员)

(编辑:苏雨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