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有人为何一听汽车暴利就冒火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4日 09:56  经济日报

  本刊上期发表的《就是不能给汽车暴利“平反昭雪”》,得到了众多读者朋友的赞同和认可,他们以多种形式给本报以支持和鼓励,有人还给我们提供更多的论据,在此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也有朋友认为,总的来讲,汽车是个高利润行业,但其中发展并不平衡,有些车型品种“十分暴利”,有些车型和品种只是微利,甚至还有亏损企业存在,笼统讲汽车暴利有失全面。我们认为这种意见也有一定道理,这样表达,可能更全面、更准确一点。

  汽车暴利一直主要存在于轿车领域,从目前看,最“暴利”的是中高档轿车,其实大家平日所说的“汽车暴利”,也就是指轿车而言。平日谈话中问人“买车没有”?就是问买轿车没有,类似平日说“吃饭”,并不专指吃米饭一样。一般人熟知的汽车企业,都是有轿车产品生产的企业,因为轿车和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在汽车行业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就在几天前,国际上赫赫有名的标准普尔信用评级公布的报告,仍然说“中国国内汽车制造商平均运营利润率约为30%至35%,与之相比,成熟市场的平均运营利润率为5%。”他们也没有把汽车的车型、品种、企业一一分开来说。

  还有业内人士告诉我们,在合资企业中,外方人员待遇更高,一个人相当于中方50个人的待遇。合资企业提高职员待遇,出差花费奢靡,有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提高经营成本,减少利润,否则,利润比披露出来的还要高得多。

  汽车行业确实存在着微利和亏损的车型、产品和企业,比如微型车利润就很薄,包括微型轿车,还有摩托车、一些专用车、零部件等,那也是竞争发展的结果。如果剔除了所有不赚钱的企业、车型和品种,汽车行业剩下的“暴利”企业、车型和品种,突现出来的暴利,就更加惊人了。一个行业发展不平衡,是再正常不过了,能让所有经营者都赚钱赢利的行当,恐怕古今中外一个都找不到。君不见两对面开店,一个红火,一个冷清的例子俯拾皆是。

  如果汽车行业真的到了个个产品都是暴利,没有一家企业亏损,那可能不光是消费者的灾难,对汽车行业本身也是灾难,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都可能出问题了。回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汽车供不应求,几个农民敲敲打打就能造出“汽车”来,真可谓“装上四个轮子就能卖钱"。当时江苏有个沙洲公社,一下冒出了20多家“汽车厂”。桑塔纳最初组装出来不过2.4万元,奥迪200才4万多元,见风涨价,直到19万元和30多万元,你说可怕不可怕?在如此暴利下,中国汽车除了更加散乱外,可曾形成了自己的开发能力吗?!我们不明白的是,为何有人一听说汽车暴利竟火冒三丈,我们不过是陈说了一种观点,何至于此?

  有人对我们说,张国宝对汽车利润率的提法不可信。以张国宝先生的身份、地位和所分管的工作,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他在正式场合的讲话?而且讲话发表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没有任何人出来澄清更正,说明发表的讲话的内容是没有错误的。至于说他讲话的背景和细节,我们无缘参加会议,也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引用他公开发表的讲话,当然不承担“泄密”的责任。

  我们认为汽车行业,应该是一个开放的、透明的行业,因为它是“现代文明产业”,又不涉及国防安全问题,为何总要对媒体保密?连国家航天事业不是也向媒体公开了吗?再说你的产品,说得好听一点,是以服务人民大众为宗旨,说坦率一点,是以人民大众为赚钱对象。消费者应该有权力了解全部信息。汽车跨国公司,除核心技术和未经发表的新产品属于企业机密,主要也是提防竞争对手,经营状况都是对社会公开的,只有中国汽车企业的经营是“企业的核心机密”。

  现在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依靠自己强大的财势,进行“市场调查”,掌握消费者的一切动态,甚至心理,而汽车的信息却成为了“机密”。在现代社会,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掌握信息就是掌握一种权力,相应也要承担一种责任,用信息为广大民众服务。媒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作为人民大众的耳目喉舌,获取信息,不仅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因为广大消费者需要从媒体上了解信息。得不到信息,在媒体是一种失职,在掌控信息的部门来说,就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封杀。

  开会远离媒体,不是一个好办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为重要、规格最高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仅允许国内的媒体参加,而且邀请了全世界上千名记者,包括各种势力的媒体,进行充分的采访、报道,因为我们强大,因为我们坦诚,因为我们自信,所以我们公开。不让媒体参加,信息却是封锁不了的,仍然会从其他渠道流漏出来,这样有时可能会失真。和媒体更多的沟通,让媒体更多的了解行业实情,把更多的信息通过媒体告诉消费者,告诉人民大众,是一个优秀“企业公民”最起码的素质。

  我很推崇张小虞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汽车主管部门要站在社会的立场,公众利益的立场。现在主管汽车的有关部门,有时就没有做到,他们总习惯于站在企业的立场,维护企业的利益,替企业说话。比如制定汽车产业政策,包括汽车消费政策,这样与广大现实和未来的消费者利益相关的事情,也绝对保密,只在少数大型生产企业中征求意见,连广大消费者的意见都不想听,还说“市场经济”,尊消费者为“上帝”,岂不是在“搞笑”?没有消费者参与,只代表厂家利益的产业政策,很难是一个好的产业政策。多年来对汽车采取高度保护,造成缺乏竞争,高价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汽车政策,就是在消费者没有话语权的情况下制定出来的,我们不希望这样的事情一直延续下去。(程远)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文化博览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