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逃过国务院“过度投资”名单 警报并未解除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3日 10:23  21世纪经济报道

  把汽车排除在投资过度行业之外,理由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汽车的项目审批权在中央。目前,汽车产业的立项和汽车公告都是由发改委审批的,而钢铁等三个行业地方就有审批权,国务院认为,这几年国家对汽车行业的投资控制还是比较好的;第二是投资周期。钢铁、水泥和电解铝投资后,马上可以见效益,而汽车相对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资金投资大,而收益周期比较长,目前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并不很突出。

  2月4日,汽车业躲过一劫。

  当天,由国务院召集国家有关部委与全国各地政府部门,召开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电视电话会议。针对去年以来,社会各界对于四大行业是否投资过度的争议,国务院首次予以正面回应———正式认可钢铁、水泥和电解铝三大行业存在投资过度,并作出了具体严格控制和整顿措施。而此前一度遭到调查的汽车行业,最后没有进入此名单。

  汽车没有在此次电视电话会议上被提及,无疑是官方对去年以来广受关注的“汽车业是否投资过热”的一次公开表态。汽车业为何劫后余生?2月9日,记者带着疑问至电发改委。

  发改委相关司局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没有认定汽车投资过热,是因为汽车的行业特点、投资政策和其他三个行业不同!汽车产业投资过热的现象目前并不十分突出。”

  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由发改委起草的关于钢铁、水泥、电解铝和汽车四大行业投资状况的文件去年已经上报到国务院。经过慎重研究,关于汽车的文件最后没有被批。

  “投资过度”的标签最终没有贴到汽车身上,汽车业投资过热的争论持续半年后,暂时告一段落。

  警报并未解除

  2003年上半年,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对钢铁等行业投资过热现象展开调查,并委托汽车工业协会对汽车行业的产能状况展开全国性调查。业内关于“汽车业投资过热”的争论一时喧嚣尘上。2月4日,汽车行业最终脱险,多少有点让人感到意外。

  在接受采访时,发改委有关官员这样解释,此次把汽车排除在投资过度行业之外,理由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汽车的项目审批权在中央。目前,汽车产业的立项和汽车公告都是由发改委审批的,而钢铁等三个行业地方就有审批权,国务院认为,这几年国家对汽车行业的投资控制还是比较好的;第二是投资周期。钢铁、水泥和电解铝投资后,马上可以见效益,而汽车相对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资金投资大,而收益周期比较长,目前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并不很突出。

  对于这样的解释,一个有说服力的注脚是:2003年中国汽车产量超过了400万辆,其中十大轿车厂家占了全国八成的产量。有业内人士认为,过去人们常说的散乱差,其实已经不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而据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国务院没有认定汽车行业投资过度,事实上还有另外一层考虑:汽车产业一直是我国大力扶持的支柱产业,限制汽车产业,不符合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利益,因此政府对汽车行业一直慎谈过度。

  从去年以来,来自不同政府部门、投资银行、不同汽车企业的业内人士以及学者们从各自的立场和对汽车市场的理解出发,站成了———“不热”与“过热”———阵线分明的两大阵营。如何看待汽车投资热与不热的争论?发改委官员巧妙地表达了官方的意见,“如果现在不加以控制,汽车行业仍然可能出现投资过度的现象。”这位人士表示,政府部门一直在着手调控汽车行业,避免出现投资过热。

  2月8日,就在国务院召集召开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电视电话会议后仅仅四天,银监会发出通知,开始专项检查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贷款情况。

  中国银监会《关于开展部分行业贷款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指出,专项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银行信贷资金流向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情况;对农业、中小企业、扩大消费以及增加就业等方面的贷款支持情况;改进和加强内控机制、控制不良贷款总量的情况和措施。

  本次检查工作由银监会统一组织,分银行自查和银监会检查两个阶段进行。中国银监会将于四月上旬组织若干检查组分赴部分地区和银行进行检查,检查的范围为国家开发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

  刚从投资过热的名单中逃脱,4天后银监会《通知》再次圈定汽车行业。在看似平静的背后,相关部门对汽车行业一举一动密切关注。

  两大阵营之辩

  实际上,身处扶持与控制的政策矛盾,地方汽车企业大都心情复杂。汽车行业没有进入投资过热的黑名单,在企业内部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反应。某地方汽车企业老总告诉记者,“不认为汽车投资过热肯定是好事,但是新的汽车产业政策没有出来,政策走向还不确定。”这位人士对生存前景并不乐观。

  2003年是中国汽车产量的井喷年,一方面,继大众、通用之后,本田、丰田、标志、雪铁龙、宝马等跨国厂商纷纷在中国加大合资力度,另一方面,各地的民营资本大量涌入汽车行业。汽车投资过热的趋势凸显。

  与此同时,汽车是否投资过热的争论开始在媒体上蔓延。随着论战的升级,这场“过热”还是“不热”的论战,最后的核心分歧延伸到了“中国汽车产业要不要对内放开”的问题。

  地方汽车企业和部分学者的立场是,应该鼓励市场竞争,因为竞争本身就可以形成抑制过度投资的机制。在竞争中由于投资过多、产品过剩就会降价,这样企业的利润就会降低,但是那些形成规模效益的大汽车企业由于成本降低可以承受,而形不成规模的小企业就可能被淘汰,这样就抬高了进入汽车行业的“门槛”,让一些投资力不强的企业不敢贸然进入。

  但这只是一厢情愿。事实上,作为重点扶持的支柱产业,政府主管部门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早已定下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思路,即通过对现有企业的兼并重组,全力扶持大型骨干汽车企业,并控制新的地方性投资。这样做的理由是,中国汽车工业一开始就要站在较高的起点上,今后可以更好地参与和跨国公司的竞争。

  对此,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认为汽车投资过热实际上是,提高汽车政策门槛的另一种解读。

  2003年4月28日,被业界普遍认为旨在保护大企业的新汽车产业政策草案修改完成。新政策意见稿提出了——产品法制化管理,扶持骨干企业,强化营销服务体系,实施自主品牌战略的政策目标,其初衷意在推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重组,提高汽车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为防止汽车行业的新一轮盲目投资,新汽车产业政策征求意见稿,首先拿汽车项目审批权开刀。征求意见稿第二十八条规定:“鼓励现有汽车企业现地或异地增加产量品种,或兼并、联合其他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原则上不再批准上述范围外新建的汽车生产企业。”删去了原来《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汽车工业重点产品的投资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可按股份制方式筹资”的条款。同时,征求意见稿对散件式组装生产提出了限制。

  两周之后的5月12日下午,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考察北汽福田和北京现代时表示:“汽车工业发展决不能一哄而起,搞低水平重复建设。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行规模化生产,注重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国产化水平,加强核心竞争能力。”曾培炎副总理的这番表态,当时被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汽车新政策出台前的一次吹风。

  “从数字来说,我国总的汽车生产规模已经足够了。”原经贸委的一位官员当时表示,“目前,中国有100多家汽车企业,总的生产成本不比其它国家低,但由于资金非常分散,很多企业没有足够资金搞研发,不具备竞争力。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条款的逐步实施,市场开放的结果将是越来越多的合作并购。”

  同样希望抬高政策门槛的是从中受益的大汽车集团。2003年12月,来自国家相关部委以及各大汽车集团的负责人齐聚上海,就国内快速增长的汽车生产和消费进行讨论。在峰会上,多方人士提出,目前国内汽车投资过热的苗头已经初显,汽车企业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必须加强技术研发,否则将面临重复建设带来的风险。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保护大企业集团利益的呼声。

  政策趋紧

  2月4日之后,整个汽车行业的神经并没有放松。

  据记者了解,目前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已经压后,等待择日公布。有关人士分析,正本和意见稿的出入不会太大。重修汽车产业政策和银行放贷政策的收缩,正在给进入汽车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大的压力。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新的汽车产业政策背景下,汽车企业未来的命运将呈现三种结果:在政策的压力下,大企业会不断扩张,一些布局合理的企业可能会被大的汽车集团兼并,而一些内陆零星的汽车企业将加速淘汰。因为国内汽车企业的规模短期内已足够满足市场,大企业上马新项目的情况不会太多。

  但是,提高政策门槛只是为部分企业的淘汰提供了一个通道,并不能从根本上减抵大量新资本进入汽车产业。而走出退出的第一步后,又如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有序的汽车产业进入和竞争机制呢?

  业内专家贾新光认为,要彻底解决汽车投资过热的问题,必须堵和疏要相结合。“首先应该改革投融资体制,放开资本市场,允许民营企业、股份公司及其他资本进入汽车领域,国有资本可以上市流通。而对中外合资公司放开限制,股比由合资双方自行确定。同时,改革金融管理体制,鼓励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联合。”(本报记者 徐锋)

(编辑:)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