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吴迎秋:车贴是语言 是三种语言的合成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2日 21:00  新浪汽车

  2月12日下午,POLO杯公益车贴设计活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文化、工艺美术方面的专家学者、汽车行业记者以及POLO车主代表共聚一堂,就车贴这一独特、个性化的文化现象进行了讨论。以下是《中国汽车报》吴迎秋发言实录:

  车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艺术作品,是一种美的传达。上次我在上海也看了一些作品,跟他们交流了一下,刚才有人也说了,从他们专业的角度来看,觉得这些作品还不够,有些欠缺,我觉得专家还是专家。我们要寻找一些东西,到底什么原因?今天其实咱们开这个研讨会,研讨半天研讨什么东西?我觉得可能是从一个很沉重的层面上,创建一种积极健康的语言环境,如果纯研讨一个艺术的东西,可能是非常直观、非常活跃的东西。我认为车贴是一种语言,我觉得它是三种语言的合成,一个是年龄的语言,你想让岁数大的五六十岁的人弄个车贴,那就有毛病了,(贴车贴的人)都是比较年轻的,它是属于年轻人的,属于那种活泼的,属于思维非常活跃的,属于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那一代人。所以,就造成了有些专家讲到的在有些车上是不可能贴车贴的,只能出现在那些有非常个性余地的车型上。

  第二,它应该是一个艺术的语言,它肯定是一个艺术的语言,它通过一个比较美的、给人一种启发的画面。第三,我认为车贴是一种汽车的语言,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觉得车贴的文化恰恰在汽车的语言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从这三个语言的概念上来讲,语言就是一种约定俗成,语言更应该是一种共识和共鸣,如果没有共识和没有共鸣的语言是很苍白无力的,或者干脆形成不了语言。汽车的语言是什么呢?从一个层面上说是人和车的交流,或者是人和人的交流,或者车和车的交流。我们现在看,为什么这么美的作品往往有不足和遗憾?就是缺乏生活的理念,美好的作品必须从生活中来,美好的艺术作品肯定是生活的感悟。我们现在看看我们的作者是谁?我们讨论、调研这些作者,有车和没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会开车和不会开车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现在搜罗来的作品,设计者基本上都是没车的,所以他们展示出来的作品就往往缺乏共识和共鸣。所以,我们就感觉很遗憾或者不足。

  我在工作当中有一些体会,经常有人问我,说你用一句话表述一下美国车、日本车、德国车、法国车?我跟他们讲,我说法国车是个艺术品,所以法国人更重视造型,非常漂亮,而且他从来不听你的劝告;我说德国车,他们把它当成工艺品,做得非常精细,他觉得他做得是最到位的;日本车是什么?日本车就是个商品,它考虑更多的是你需要什么我给你做成什么样,你要省油,我就让你省油;美国车是人品,以人为本,安全、舒适,那些大裂缝,它不管,只要宽宽大大,甭管费多少油。

  最近有些作者在写,汽车设计是一种语言,汽车设计师是大师,我觉得非常对。中国的汽车设计绝对是中国的文化。所以,从这个层面上,POLO杯公益车贴设计大赛,做了非常好的、非常有意义的事儿,但我觉得还可以从更广泛的层面上、更深的层面上去挖掘它,也就是说我们要从更广的生活层面上去发现优秀作品,优秀作品只能从生活中来。我觉得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东西。刚才说我们理解车管所,但是我们也要提醒车管所,不要老是跟在汽车后面跑。我认为如果把二千年当成中国汽车消费元年的话,我觉得我们现在正在走向汽车个性化的前沿,这句话我觉得可以讲,不管从量上还是从需求上,包括我们这次的车贴大赛,本身就是顺应了这样的需要。所以,我觉得作为我们记者来说,我们要呼吁车管所,不要怕车管所给你开罚单,我觉得这个时候要做这样的失窃个事情,就是说我们要给予汽车更多的自由,车贴也需要左右。所以,我们研讨车贴,并且为打造培育一个健康的语言环境的时候,我们自己记得一条就是不要去限制这种自由,应该更加开放,应该更加活跃,应该更加积极。

(编辑:苏雨农)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