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下午,POLO杯公益车贴设计活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文化、工艺美术方面的专家学者、汽车行业记者以及POLO车主代表共聚一堂,就车贴这一独特、个性化的文化现象进行了讨论。以下是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胡小伟发言实录:
我比较赞成车贴文化,但是目前推出的车贴文化跟咱们汽车的大环境有关,就是汽车的高度增长和城市的密度可能会有一个长期的紧张性,所以这里的文化应该建立长期谨慎的宽容。我对这个问题不是那么乐观,北京的道路情况已经这样了,如果再敞开厂子再制造,会是什么样子?上海的情况好象也不怎么样,珠海可能好一些。中国的情况就是人口多,你要上路、要畅通就更是问题。这种情况下,汽车作为期待值,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还要有一段发展期,但是种种问题可能不是短期能解决的,因为交通是最能体现出系统论的,如果不畅通,再宽的路只能是广场,它不是路。所以,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烦燥,就是开车的期待值和实际运行的情况不同,烦燥。我看了部分车贴,现在体现的是两个侧面,一个侧面是车主希望张扬个性,一个侧面是友好的、公益性的提示,这两个可能不是重合的,但是有结合点,如果贴车贴的话,基本上是这两个需求。所以,车贴文化主导内容还应该是理性的秩序的需求。
确实中国的车从先秦以来就是一种地位、身份的标志,以前春秋战国的时候,说百乘之国、千乘之国。现在开个车就觉得平地拔高一尺,但是开个军字牌的车就更牛了,所以司机就更可能张扬他的个性。这是以前遗留下来的东西,现在只要开着车就敢骂人,尤其是骂骑自行车、登三轮的人。所以,汽车车贴主导的东西,应该利用文化的亲和力量,提倡秩序性,提倡理性的、宽容。中国十年二十年过不了这个劲,就是汽车数量的增长和道路的矛盾,中国大众这么牛的企业,它也管不了这个,管不了修路。所以,从个性化和张扬方面,我不大同意张颐武老弟的意见,就是说一定要醒目,一醒目就要走神,走神就撞上了,得有个度。当然,中国不提倡这个。所以,幽默、宽容可能是主调,舒缓人在道路堵塞时的情绪。如果每个人都把张力扩大了,这样就没有公共空间了。实际上千差万别的车贴,包括它的语言、图像会构成一种流动的城市风景线,这样可能在互相观摩的同时,觉得即使开着车在街上堵半个小时都不白堵,能看到各种不同人的心态,这个我认为还是很重要的。
实际上要说车贴所以能够贴到车身上,轿车类中国是最早的,我们看看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四个轮子带棚子的东西。后来到明末的时候变成轿子了,欧洲人这时才发现原来人走路也可以这么舒服,所以轿车是从中国传出去的。现在当然都是技术发展了,当初甲壳虫用彩绘方式宣传的时候,不干胶的技术不太成熟,现在不干胶几乎和印刷品一样了。
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文字上的问题,请美术院校的学生设计是对的,但是最开始还是文字的创意。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文化衫的创意,什么“别理我,烦着呢”、“爱谁谁”,当然文化衫不是初创的。毕竟人穿的和车穿的是两个意思,所以这部分我同意黄集伟的说法,文字创意特别重要,就是一种幽默的、宽容的、理性的,以这个为基调的,或者带有地域色彩的一些话,或者一些挺“哏”的,别让人笑大发了,把刹车踩成油门了。我们确实要解决开车紧张的情况,现在台湾有环岛大堵车的情况,他们就发明了一种车内自用厕所,因为堵车的时候哪儿都找不到厕所。我觉得一慢、二看、三通过还是真理,让大家在焦虑的时候一看到这样的车贴就会减少焦虑的心理,大家都是这样。我觉得这样可能就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