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业将重蹈家电业覆辙 做大做滥只是时间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1日 10:13  北京现代商报

  汽车业与当年彩电业的发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目前汽车业,尤其是轿车企业仍属相对高利润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业资本蜂拥而入,随之而来的是去年汽车市场接连四波的降价狂潮,汽车产品的利润空间也正在逐步下调。

  更有专业人士认为,汽车业很可能重蹈中国家电业覆辙。从一个相对暴利的行业群体,随着产能大幅增加继而导致价格竞争,通过市场的整合集中、兼并重组,最终融入微利行业的队伍。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汽车业究竟会不会步家电业后尘、迅速做大做滥?

  如今,买台21英寸普通彩电不到1000元。而10年前,一台21英寸彩电至少要2000至3000钱。虽然,如今生产一台普通彩电的利润只有十几元钱,但据说在20世纪80年代,一台彩电的利润可以达到千元左右。高利润使得一时间众商家疯狂地投资彩电业。最终僧多粥少,企业之间过度价格竞争,使得彩电业利润的急剧缩水。

   汽车业紧步彩电后尘

  细数中国汽车业从无到有、从有到盛的发展历程,与当年的彩电业如出一辙。彩电企业从最初的几家国有企业,一夜之间发展到几十家、上百家。后经充分的市场竞争,最终存活下来的不过几家。如今的汽车业大有重蹈彩电业覆辙之意。难怪有人断言,汽车业经过充分市场竞争,最终只剩少数几家大企业;与此同时,部分目前仍然火爆的企业亦难逃出局窘境。

  常说家电业是市场化最高的行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电视机产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饱和的发展过程。

  50年代末,电视机开始在我国逐渐发展,60年代末,全国电视机只有2万台。

  80年代电视机逐渐普及,彩电开始凭票供应,那时起,彩电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紧俏货。

  经历了80年代的彩电销售高峰,到了90年代中期,据有关部门统计的资料表明,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彩电拥有量达90台以上。当时,由于彩电业增势迅猛,行业利润颇丰,我国涌现出大大小小的彩电企业几百家,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彩电厂。

  到了1999年,有报道称,京沪穗三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视机台数为北京131台,上海137台,广州152台,供过于求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彩电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厂家开始处心积虑在彩电的外观和功能上大做文章;商家推出了各种促销手段来吸引顾客。与此同时,虽然彩电业几家大企业的老总经常共同商讨“联手拼市场 不打价格战”决议。但由于市场难以控制,总有企业抢先降价,最终彩电市场打响了轰轰烈烈的价格战。

  到了2000年之后,经过一系列兼并重组,小企业有的倒闭,有的改行生产彩电上下游产品,目前成规模彩电企业只剩下十几家。据相关人士称,生产一台普通彩电的利润只有10几元钱,彩电业快速跌入微利时代,此时的消费者正好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从当前我国家电行业的生产开发能力上看,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大宗耐用家电产品已经明显供大于求,OEM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牌数量相应减少。最近两年,彩电企业逐渐稳定,一些企业也开始赢利。长虹等开始向外发展,少量出口,出口的有的打自己品牌,但更多是OEM,给国外企业贴标生产。

  据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介绍,纵观汽车业的发展历程,与家电业经历极为相似。

  1953年“一汽”在长春诞生。随后,进入低速发展时期。

  直到90年代,汽车业出现了“启动”的迹象,进入相对高速发展时期。

  1998年开始,随着私车进入家庭,各家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汽车价格开始出现松动。

  2002年,中国汽车进入了超高速发展阶段,产量突破300万辆。

  最近两年,汽车的发展更是进入了超高速时期。去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400万辆。据有关部门去年年底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已达123家;全国有27个省(市)生产汽车;全国有17个省(市)生产轿车;全国有23个省(市)已建成轿车生产线;全国汽车产能已达550万辆以上;全国轿车产能已达250万辆以上。

  随着汽车业的高速发展,目前的汽车市场已经明显呈现买方市场的特点。汽车市场降价频繁,新品牌新车型肆无忌惮地投放市场。

  做大做滥只是时间问题

  尽管从产业发展规律推断“价格战、品牌战”是汽车业的必经之路。但是,由于汽车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家电业之间存在不少差异。所以汽车业,特别是家用轿车市场短期内仍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家电市场和汽车市场之间也存在明显区别。以彩电为例,彩电市场是一个高度饱和的市场,彩电已经从每户家庭一台向着每人一台的趋势发展。与相对饱和的家电市场不同,目前汽车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汽车的高速发展只是近两年的事情。贾新光形象的比喻,市场上畅销的“夏利”仅仅相当于当初家电市场的“9英寸黑白电视”,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汽车市场还会持续“火”上一段时间。

  据业内专家贾新光透露,有关部门曾多次表示担忧汽车市场过早进入“产量过剩”的阶段,欲出台相关政策对汽车市场发展加以干预,试图使汽车业跳过生产过剩带来的“恶性”价格竞争,从而直接进入良性循环阶段。他认为,这种欲以外力干预市场发展的做法,实际上是不明智的。就像当初的家电业在起步时,当年主管部门也曾想重点扶持几大国有“正规”厂,如北京的牡丹、天津的北京、熊猫等,恐怕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了,相反海尔、春兰、长虹、康佳、TCL等非国有大厂的品牌却迅速崛起。他断言,汽车业的发展会像当初的家电业一样,历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滥,最终通过竞争,留下少数实力雄厚、成一定规模的大企业。

  比亚迪汽车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现阶段大批家电企业转型进入汽车业,也是看好汽车行业在近一段时间将会为企业带来相对多的利润回报。汽车业技术含量较家电行业更高,汽车生产企业准入门槛也明显高于家电业。所以,中国汽车要达到彩电那样的普及程度,尚需一段时间。这位负责人强调:“汽车业做大做滥只是时间的问题。从目前市场需求量分析,短期内做滥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资金注入汽车业,企业与企业、品牌与品牌之间的竞争将不可避免。”

  家电业呈现一种国产品牌国际化的趋势,即长虹、TCL、创维、海尔等国产品牌,在拼抢分食国内市场的同时,不忘开拓国际市场。相比较而言,汽车业目前是国外品牌加速其在中国的“本土化生产”进程。对此,一位业界专家称,几乎全世界的知名汽车企业都已经在中国投资设厂,今年产能的大幅增长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各家对中国汽车市场今后的发展仍十分乐观。

  市场空间不可能无限扩大

  无论是家电业还是汽车业,致命的问题在于后期市场拓展困难。

  汽车业和家电业同样面临市场拓展的难题。事实上,彩电、空调、手机、PC的发展都面临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发市场困难的问题。从集团消费到私人消费,汽车市场的后续拓展比家电行业更为棘手。贫富差异,使得大城市以外的城乡居民认为目前汽车仍是奢侈品。从2003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汽车作为商品,只在部分人均消费水准较高的城市销量火爆。城市周边、郊区县的消费者,并不关心汽车的价格、配置问题。更有业界专家认为,以目前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及其消费水平分析,汽车企业在短期内开发城乡、郊区、农村市场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然而,发展到现阶段,北京、上海、广州等几个大城市无论是从城市交通还是从购买力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汽车业的发展。

  吸取家电教训 少走弯路

  多数人认为汽车业会与家电业一样迅速做大做滥。因此家电行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很值得探讨。目前的汽车行业已经暴露出诸多类似投资过热、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缺乏自主品牌等问题。只有能够正确认识家电业的不足,汽车业才能少走弯路。

  彩电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由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从暴利到微利再到亏损,这中间要有许多适应和过渡。正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汽车业虽然脱不出“小到大,大到滥,滥到精”的轨迹,至少可以从家电业的发展中寻求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北亚车市信息中心的郭咏告诉记者,目前大大小小的企业为了追求汽车生产企业的高利润,盲目投资汽车业;不少汽车企业盲目跟风扩大产能,其实都是在重蹈家电企业覆辙。在家电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时,对市场占有率的过分看重,已让大部分彩电企业吃尽了“苦头”。当许多家电企业明白了“规模并不等同于效益”的时候,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已令盲目跟风的中小企业“元气大伤”。另外,与彩电相比,汽车行业的一个特点是竞争中的差异化竞争。由于产品的宽系列、差异性大而形成不同的市场,因此,价格也就不是惟一有效的竞争手段了。

  第二,目前高利润彩电仍是进口品牌的天下,原因就是我们的企业没有掌握其中的核心技术,因此只能通过一味扩大生产能力,降低产品成本,依靠拓宽市场份额参与低层次竞争,在技术开发上的热情总是低于追求市场占有率的热情。汽车业也存在相同的问题,截至去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一共有32家轿车生产企业。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国外品牌在中国的生产基地。有专家称,国内汽车企业对目前流行的这种CKD(全散件组装)、SKD(半散件组装)生产模式乐此不疲,这种低技术含量的生产模式表面看来投资小,收益快,实际核心技术都在外方手中,久而久之,汽车工业也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变成装配工业。因此,走技术与产品创新之路,才能实现规模与效益的最佳结合。

  第三,彩电业近两年靠出口创利。短期内,由于我国汽车生产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只能引进跨国公司早已生产过的车型,把整车技术和生产流水线设备引进重复仿造,因而毫无国际竞争力可言。但是据业内专家称,当国内市场几近饱和的时侯,使自己的产品立足海外市场,才能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李瀛)

(编辑:李颜伟)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