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有车一族要警惕新车味道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1日 09:55  解放日报

  据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空气监测中心去年对200辆新车检测的数据显示,若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近九成的汽车车内空气中蛰伏着甲醛或苯等含毒的隐形杀手,大部分车辆甲醛超标达五六倍以上。特别是经装潢后的新车,“毒气”最烈且最具杀伤力。

  买车尽管有一万个理由--潇洒、自由、便捷、气派,可归根结底,买车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然而来自环保部门的权威信息表明,新车内暗藏有许多挥之不去的“毒气”,对人体贻害无穷;其中甲醛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致癌物质的头号“杀手”,长期接触对人体尤其有害,应格外引起新车一族的警觉和防范。

  裴先生的恍悟:

  新车味不是好东西

  不久前,在一家合资企业任财务总监的裴先生刚买了辆新车,花数千元将“小天地”精心装潢了一番。为了不让异味灰尘侵入车厢后吸附在豪华的内饰上,他还定下一条“铁定”原则:开车不开车窗。虽然他明显感觉到车厢内有一股浓浓的“味道”,但由于爱屋及乌,反而认为“味道浓”才更显出新车味足。

  然而没过几天,裴先生对车厢里久久不散的“味道”开始招架不住:先是口干舌燥、咳嗽不停,继而头晕恶心、身体疲惫。去医院检查,医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倒是同样拥有新车的一位同事为他指点迷津:驾车上下班时尽可能打开车窗,通风“排毒”。照此去做,果然驾车时的各种不适大大减轻。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新车味”不是个好东西。

  “吃一堑长一智”,裴先生由此格外关注这方面的信息。一次他偶然看到一篇关于国内首例车内环境污染官司的报道后,感到既庆幸又后怕。2002年初,北京一个用户花69万元买回了一辆进口“道奇”车,使用不久,车主就被莫名其妙窜出的气味熏得头昏眼花、直掉眼泪,继而出现头疼、晕眩、咽痛、失眠、健忘等症状。他的司机由于与汽车接触频繁,几个月后从一头浓密的头发竟变成了“秃顶”。到北京市朝阳医院求医,经医师仔细检查和化验后得出结论:原来这是“甲醛接触反应”症状。有关监测中心进行车检后发现,这辆“道奇”车内甲醛竟超标26倍。该车主多次与销售商协商无果,便将一纸诉讼状递交法院,法院审理后,依法判决汽车贸易公司返还受害者购车款、车辆购置税、养路和保险等损失费共75万余元。

  权威部门检测表明:

  新车内普遍有毒气

  其实,像裴先生那样处在毒气包围中的车主还为数不少。据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空气监测中心去年对200辆新车检测的数据显示,若参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近九成的汽车车内空气中蛰伏着甲醛或苯等含毒的隐形杀手,大部分车辆甲醛超标达5倍以上。特别是装潢后的新车,“毒气”最烈且最具杀伤力。深圳市质量检测研究院对当地使用不超过半年的部分新车抽检后也发现,新车内甲醛不同程度超标达70%,大多数超标十几倍,最严重的超标约50倍。

  上海绿色环境气象检测中心不久前对百余辆新车检测后指出,汽车作为涵括钢铁、机械、纺织、化工、电子等综合工业的产品,会不同程度滋生出一定量的“毒气”,尤其是汽车内饰产品的“毒气”首当其冲。柔软舒适的真皮座椅,色彩斑斓的油漆,经化学处理的金属电子和触手可及的工程塑料、橡胶、化纤织品等,都会散发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多种污染物。同时,汽车发动机产生的一氧化碳、车用空调所产生的氨、烟碱等有害物质及驾乘者不经意带入的细菌,也都会成为恶化车厢内空气的“元凶”。这些隐藏在车厢内的“毒气”,极易对人的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生殖系统等造成危害,严重的还可能致癌。

  专家告诫消费者:

  防毒要靠自我保护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我国对汽车及其内饰材料所含有害物质尚未实行限定,也缺乏新车车内空气测试标准。因而,汽车厂商推出新车时,不会特别重视车内空气检测,汽车装潢商将“毒气”更烈的假冒伪劣材料推销给用户也无人追究,以至新车内甲醛等“毒气”超标仍处于失控状态。

  怎样从源头上消除车内毒气?有专家认为,首先应由政府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标准,使车内“消毒”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制定相关法规尚待时日,因此,在此之前消费者应学会自我保护。专家指出,新车买来的半年内或是装潢后一段时期,应养成适度开窗行驶的习惯,保持车内新鲜空气的循环对流;在摄氏30度以上时甲醛释放量特别高,此时开空调危害更大,应尽量少开或不开空调,还要经常对空调和通风管道进行清洁保养。同时切忌用香水遮盖车内刺鼻异味,因为香水无法消除甲醛等“毒气”。有条件的可采用空气离子等专业技术净化车内空气,或使用能有效驱除有害气体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吸附剂、喷雾剂等,千方百计将有害气体的“毒性”降到最低。

  张煜林

(编辑:李颜伟)
yes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