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改善消费环境 2003年凸显人情味的政策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08日 10:15 华商网-华商报 | |
按照发展惯例,总是行业发展突破在前,政策法规完善在后。2003年汽车行业的高速增长和消费人群的急剧膨胀,也给现行的法规以及管理制度带来了挑战。在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之下,纵观2003年全年,也是一个个行业政策争相出台的“政策年”。 消费环境 越来越市场化、人性化 2003年第一个触动人心的政策就是争争吵吵了好几年的“汽车保险费率市场化”,终于在年初落地生根。汽车消费诸多环节中最后一个带有计划色彩的部分被彻底打破。 突然而至的“松绑”让保险公司有些不知所措,各个公司推出的“市场化条款”沿袭老条款的多、改动创新的少,基本上没能体现出各自的品牌特色。保险公司在自定险种和费率方面显然还缺乏经验,谈起2003年的车险市场,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个令人啼笑皆非的“酒后驾车险”。此外,西安车险市场上30%—40%的保险代理回扣如今依旧屡禁不止,“步入市场化,从价格战走向服务和品牌的竞争”,依然只是一句口号。 比起保险费率市场化的小心翼翼、举步维艰,8月7日出台的公安部19项便民利民措施显然更加务实,从而受到了上下一致的好评。“人性化”是这项改革的最大亮点,如首次为残疾人开设了Z照、申领驾照年龄范围放宽到70岁、新车改为两年一审等等,这是近年来第一次如此详细地涉及到老百姓买车、用车的诸多实际问题,这也预示着汽车消费环境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且应该越来越好。 另一个亮点就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出台,“撞了白撞”被否决、特权车的特权被限制、拖车不再收取费用、三责险强制保险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等等,都闪烁着人性化的光辉,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此外,陕西省日前还出台了《陕西省道路交通事故车物损失价格鉴定管理办法》,对交通事故发生后损失认定、保险理赔都提供了标准化的估价规范,同时规定此种鉴定为收费服务。这也是消费环境迈向市场化、规范化的一个显著例子。 产业发展 越来越规范化、本土化 2003年严格来说在产业发展方面只是一个“政策预热”的年份。真正在2003年里出台的产业政策,只有8月1日开始国家强制推行的汽车产品“3C认证”,以及11月12日出台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这两项具体法规和办法。 在2003年里真正吸引人们目光的,反而是一些有可能在2004年开始实施或展开讨论的办法,如《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及《汽车品牌专卖管理办法》,尤其是后者,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据了解,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涉及到汽车产业技术政策、汽车产业投资与项目管理、汽车企业产品销售服务体系建设等8个方面的问题。有消息说,2004年一出重头戏就是《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该政策可被概括为“一记重拳和一盆冷水”,“一记重拳”将砸向国内普遍流行的KD风潮———对散件组装发出限制令,为提高汽车国产化率、提升自主研发水平而努力。“一盆冷水”将泼向目前各地的汽车投资热,避免各地出现散、乱、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 《汽车品牌专卖管理办法》在2003年里草案已出台并公开征求意见,由于它针对的是汽车销售体系,业内震动,老百姓中间却不甚了了。其实,按照草案的描述,如果该办法能在2004年落地,那么众多消费者所深恶痛绝的“炒车”、“加价”现象可以得到根本控制,目前流通体系中混乱的汽车价格也可以得到整肃。换句话说,消费者在2004年买车,拿到的都将是规规矩矩的价格。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已经越来越多的汽车4S店,2004年还将越来越多,因为国产车、进口车摆在一个展厅卖的好日子将结束,进口车不得不自建展厅了。 政策总评 有进步有遗憾 喜忧参半 纵观2003年政策变化,消费环境趋向理性化、人性化是亮点,产业发展方面则显得乏善可陈。“3C认证”被业内指责和《公告》管理内容过于重复,有多此一举之嫌。上了“3C认证”,机动车准入门槛变成了三道:一是《公告》管理,国家发改委主管;二是排放法规,国家环保总局主管;三是“3C认证”,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一个事情三家管,成了典型的多头管理。 至于《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过高的门槛限制了汽车金融公司遍地开花,延迟了消费者早日享受到国际标准信贷服务的时间。西安的信贷界业内人士评价说,按照西安的经济水平,汽车金融公司开到西安,起码还需要一年半时间。对于它,我们还要有耐心。 总之,2003年汽车行业的政策变化之大、节奏之快是近几年所未有的,虽然关于汽车召回方面的政策还没有只言片语,虽然已实行的种种新政策还令人喜忧参半,但我们不妨多一些耐心。毕竟,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带来了产业政策的剧烈变革,这还是头一次。(本报记者 车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