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受日本通产省委托,由日本政府部门、学术界、产业界人士组成的一个“汽车考察团”来到中国,对8家整车企业和40家零部件企业进行了全面考察———
中国入世后,汽车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日本汽车企业在中国明显处于弱势状态。如何调整对华汽车策略是日本汽车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今年3月受日本通产省委托,由日本政府部门、学术界、产业界人士组成的一个“汽车考察团”来到中国,对8 家整车企业和40家零部件企业进行了全面考察。考察团足迹所到之处包括武汉、长春、天津、广州、北京、上海、重庆等大中城市和昆山、无锡、肖山等中小城市。
这次短暂的中国之行,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们在中国看到:欧美企业无论整车还是零部件都在中国站稳了脚根;中国汽车业正进入全面发展爆发期的临界点;私人消费者对汽车正由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考察团负责人、日本现代文化研究所社长曾山干也先生考察后感慨地说,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与中国在汽车产业方面可以合作得很好,但事实上日本汽车企业已远远落后于欧美企业,在中国的发展速度缓慢,失去了不少机会。这是值得深刻反思的。
日本是最了解中国汽车业的国家。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本汽车界几乎从没有间断过对中国的考察调查。在汽车合作领域,中国也曾经给过日方多次机会。然而,日本汽车企业由于长期来一直施行“面向欧美,背朝亚洲”的对外策略,一味坚持“只卖商品,不愿建厂”,在中国一步步变得被动。
在商用车方面,一套五十铃的图纸卖给了重庆、江西、北京、西南4个地方的中国企业,拥有6个组装基地。一款丰田海狮至今弄不清究竟已给中国多少厂家生产,而每家厂都说自己是按正宗海狮图纸开模生产的。微型车奥拓也一样,同一个车型有多家企业在同时生产。这不能不让人感叹,日本人真会做生意。然而,结果则在中国失去了牢固的“地盘”。由于在中国投资不愿出“重兵”、下大功夫,就连铃木、富士重工这些较早在华拓展业务的企业,也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由富士重工出技术生产的贵州云雀,消费者期盼了多年都没有飞起来,现在连吉利都不如,市场上根本就看不到它的影子。斯巴鲁(富士重工)驻北京办事处也为此很着急。
参加这次考察的铃木中国主管山城和夫先生坦言,这对日本汽车今后在中国的市场推进,肯定会产生负面影响。奥拓这样的车在日本很受欢迎,斯巴鲁360曾是日本轿车进入家庭的先导车型,但为什么在中国就推广不开来?山城先生不得不承认,导致这种结果的一个原因,是他们没有抢在中国经济型轿车问世之前做好微车的普及工作。
目前在中国合资生产的汽车中,日本车除雅阁之外,其它占的份额都很小,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就很有限。众所周知,外国车如没有合资生产汽车的竞争实力作为后盾,在中国是没有业界地位可言的。对这一点,日本汽车企业看得很清楚。这次对中国汽车企业进行考察,说穿了就是想了解竞争对手的实力,摸清别人的家底,就像日本的相扑,许多辅助动作都是为了关键的一“扑”。
日本汽车企业在华受到的压力,更多来自于欧美汽车的竞争。日本爱知大学教授李春莉博士分析说:“上个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外国企业对中国投资模式发生了变化,从一般企业的随机性投资变为一流大企业的战略性投资。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市场的发展、世界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发达国家生产能力的过剩。”她说,之所以出现日美欧企业涌入中国抢滩的热度不减,其原因是大家都抱着“别赶不上这趟车”的担忧,谁都不愿意放弃这世界上最后一块诱人的市场。日本汽车企业的失误之处,就是过份自信对中国市场很了解,误以为家门口的这块肥肉非自己莫属。结果是,战略决策慢,错过了投资机会。同时,历史留下的不愉快情结,也给人造成了日本企业缺乏诚意的印象。尽管如此,入世后的中国汽车市场对日本企业还是有机会的。
在考察期间座谈时,中日汽车专家对彼此汽车消费文化观念都有比较一致的认同感。如在中国市场上卖得比较好的车型(雅阁和风神蓝鸟)并没有做很大的宣传,但能较快被市场接受,这不能不说与消费定势有关。经营管理上,广本雅阁的生产成本很低,投资才11亿元,但目前早已收回了成本,滚出了“大雪球”。这些例子说明,日本企业不仅熟悉中国市场,而且精于管理和经营。这些优势都有利于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发展。
考察团的成员都是行家,他们看到中国汽车业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同时,他们也认识到,日本企业要想在中国谋求长远的发展,只有走合作共赢之路,尤其是在整车合作方面要跻身主流车型,要舍得投资,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地资源,寻找新的结合点。这样在中国汽车界才能占有一席之地。
闪烁短信--时尚至爱 动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