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地方大砍行政审批项目的时候,备受瞩目的汽车生产许可仍然匍匐在行政审批的威权之下。
行政意志的话语权
“我宁愿政府官员腐败,一个项目按正规程序走要花上一年半载,送点钱几天就可搞 掂,腐败比不腐败更有效率。”
在审批经济的体制下,这名老总的知音相信相当多。但中国迈进了WTO的门槛后,一场针对旧体制的巨大变法运动能否将这扭曲的现实送进历史?
轿车行业是一个几种力量博弈的范本。在这个领域中跨国企业、国企、民营企业打拼的脉络清晰可见,主管部门不仅通过汽车产品目录控制着市场准入的生死门,也在安排着市场的竞争格局,在这里,行政意志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当年美国通用的别克车意图进入中国市场,据说在上汽集团与通用汽车的谈判达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不和上海大众在同一档次车型上竞争。桑塔纳占据中低端公务车市场,别克主攻高端商务用车的市场格局由此形成。
市场的强大动能
行政主管部门的初衷在于通过限制其它力量进入,集中市场资源尽力扶持三大集团,以应对国外企业的挑战,并且希望保持这种市场格局,直到中国市场的大门完全洞开的那一天。但是市场的力量已经显示强大动能,国家拿出100多亿扶持富康和捷达,而至今,两车的产量也就是在6万辆左右,而在还未荣幸登上汽车产品目录时,投资总额也不过30多亿的吉利轿车销售量已突破6万辆。同样当人们正在讨论已经在轿车项目上砸下45个亿的华晨会不会成为先烈的时候,宝马与华晨合作的利好消息传来,中华轿车在第六批目录榜上有名。而一直苦苦等待的吉利车也终于等来了“柳暗花明”的时候。
在中央地方大砍行政审批项目的时候,备受瞩目的汽车生产许可仍然匍匐在行政审批的威权之下,也许是汽车产业牵涉太广,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但是在规范的市场中,市场规律和民意永远具有最高的话语权。与国产轿车坚挺的价格针锋相对的是,消费者持币待购的非常决心。2001年7月初,国家计委宣布放开国产轿车的价格,而市场对此反应不大。有人说,国产轿车的价格早就已经和市场接轨了,既然已经接轨,为什么国产轿车的价格迟迟不能回复至合理价位?
市场与行政意志的绞杀
从市场端向上梳理车价高昂的原委,我们发现在另一头操控着车价的俨然是《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这既是国家准许车辆生产企业组织生产和销售的依据,也是消费者向国家法定车辆管理机关申请注册登记的依据。毫无疑问,公告紧扼着众多汽车生产企业的咽喉。任何一个产品必须达到一定销量才可能赢利,但实际上我国几大汽车生产厂产量远未达到设计要求,有一部分生产力处于闲置状态,原因为何?生产厂不需要满负荷生产。如果满负荷生产,车价势必下降,那么到时生产两部车的利润可能还不如现在一部车的利润丰厚,于是生产厂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不满负荷生产,不降价,保持市场一定的饥渴度。有人也许会反驳,中国这么大,又不是只有这几家生产轿车,你凭什么垄断这个市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公告制度掐住了其他汽车生产企业进入这个领域的命脉,你上不了公告,就相当于没有准生证,注定了你一出生就是“黑户”。试想如果我们国家采用的是形式认证制度,而不是公告制度,乘用车的市场格局决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华轿车省掉了昂贵的模具使用费用,在定价上就有绝对优势,当中华轿车正式上市的那一天,也许有些汽车生产厂在说“降价决无可能”的时候就不会那么理直气壮了。市场与行政意志的绞杀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谢丹)
《京华时报》(2002年1月9日第十四版)
短信节日传情奖中奖:数码相机、CD/VCD……大奖总值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