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伊始,车市形势可谓变化万千。
最怪的莫过于近日车市的一个怪现象:富康降价,赢得一片叫好声,销量一路飙升;捷达降价,却得到骂声一片,没有卖出去几辆。
细细琢磨这一怪事,就觉得意义还真是不比寻常。这不是简单的两个厂家与消费者的 价格之争。这一现象背后,是中国消费者在入世后消费心态的一次重大变化,更是中国的消费者借受人关注、影响较大的汽车市场,给国内部分一直处在“政策保护伞”下的企业,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课。
今年年底车市之冷,大大出乎厂家预料。但是更让厂家感到哆嗦的是消费者的冷言冷语。点击一些大型网站的汽车新闻,几乎每条后面都有网民(也是潜在的汽车消费者)对厂家愤怒的指责,这在以往是罕见的。在这场“口水战”中,消费者明显地占了上风。
首先,入世之前,厂家的老总和一些“专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又算账、又声明:入世关税是逐年缓降的,汽车不会降出“惊喜价”。然而有关降税政策一公布,真是不留一点情面,下降幅度之大、之快,令人咋舌。不管是汽车厂家出于无知还是有意误导,反正信誉已大打折扣。
其次,面对消费者完全有理由的持币待购,已成众矢之的“老三样”却只一味机械地放言“不降价”。但是市场无情,余音未了,富康就以推出新车名义,率先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部分车价降到了10万以下,名曰不降,实已“投降”。中国消费者还是非常宽容的,对富康的这一让步热烈欢迎,富康销量一跃而夺冠。但是“老三样”的另外两家还是绝不松口,仍然抛出“性价比”试图扭转颓局。但是今日车市已非昔日可比,天平已无条件地向消费者倾斜,时间只能给消费者带来越来越多的“援军”——价廉物美的进口车。眼看大势已去,捷达自食其言,就在其信誓旦旦地表示“绝不跟进”之后十几天,9·98万元的捷达“库存车”就开始出场了,等于自己打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
富康与捷达降价有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插曲”,那就是两家实为“降价”却都坚称“不是降价”,说到底就是不想给人以向消费者让步的印象。富康说他们是推出“低价新车”,不是老车型价格变动,所以不叫降价。捷达却说他们是清理“库存旧车”,卖完了就没有了,所以也不是降价,只有富康那样仍继续生产的才叫“降价”。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捷达却伤人更深:不仅使原先买了这几款“库存车”的消费者大呼上当,而且使想购买这几款降价车的人也备感耻辱:谁愿意花那么多血汗钱买辆新的“库存车”?所以降价了也卖不出去,实是理所当然。至此,厂家在消费者心目中已是信誉扫地。
实际上,搞市场经济,价格的起起落落是正常现象,消费者喜欢价廉物美也是人之常情,卖家与买家没有谁输谁赢的问题。但是这次一些厂家与消费者的价格对峙战却充满了“火药味”。虽然谁是谁非还很难定论,然而输家肯定是厂家而非消费者。厂家失去的不仅是销售额,更多的是信用和消费者的认同感。
有人指消费者不理性,其实不理性的是厂家。价格永远随市场而变动,在加入WTO这样一个重大的市场转变之际,理智一点的企业谁敢侈言自己的产品绝不做价格调整?而消费者只不过是要求有一个合理的价格,眼下还并不奢望用买自行车的价钱买辆轿车。何况已有人提出,中国汽车业的利润高达20%以上,已令许多国外汽车巨头赧颜。更有媒体报道,国内一家汽车企业销售了十几年的老车型由于形成了批量生产,成本早就达到了7万元左右,售价却一直在10万元以上。不管这些传言是真是假,这些“老大”企业利润状况缺少透明度却是千真万确的,况且从这次车价下降也可见其确有降价空间,说明消费者没有搞错。
那为什么以前却没有降价的意思呢?说到底,以前这些企业是靠关税的保护和不计成本的公款购车的支撑,可以活得很滋润,消费者的意愿对他们没有太大份量。但是入世后情况完全变了。因为,一方面将有国外像大宇、蓝龙等在消费者心中有良好形象的10万元左右进口车的挤压,一方面公款购车的比例将随讲求一分价钱一分货的私人购车量的增长而大为缩减,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精心扶持多年的中国汽车业,在中国加入WTO后该何去何去,不能不令人担忧。
在这次对峙中,人们更明显地感到我国的一些企业尤其是在以往受到特殊政策保护的企业,对入世后的新形势强烈的不适应。在融入国际大市场后,消费者已有了更多的选择,成为真正的“上帝”,但消费者在某些厂家那里仍没有摆到重要位置。如此,怎样才能在已来到家门口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发展?市场的最高法则就是永远设法满足客户的需要,有能力向消费者让步、迎合消费者的需要,是一个企业的荣耀,也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企业的第一要务是消费者有需要,就得想方设法地最大限度满足。没有这种全方位的竞争,部分民族工业就会成为“扶不起来的阿斗”。
价格不调可能只是暂时丢失一部分市场份额,观念不调可能会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面对WTO,该调整心态的永远是企业,而不是消费者。(士心)
人民网2001年12月26日
短信节日传情奖中奖:数码相机、CD/VCD……大奖总值5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