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汽车工业可以有5年的保护期。但从目前来看,专家说,轿车自主开发还需要10年。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
记者采访了解到,入世后的5年,我国仍然要引进与联合开发相融合,再用5年才能进行完全的联合开发。专家说,相信10年后,我国可以自主开发核心技术及整车技术了。
可惜保护期只有5年,我国真正会开发还要10年,怎么办?
绝大多数业内人士都认为,时间相差5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对此悲观失望没用;束手放弃、甘当人家的装配点既不是长久之计,也不应该。
我国只有抓紧这5年,分析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哪里,作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5年间的轿车市场不足以支撑自主开发
据了解,国外开发一款全新轿车车型,起码要在投产后达到50万辆至60万辆的产量,如此规模才能保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方方面面成本的支出。国外巨额开发费用从哪里来?从用户来、从市场来。
我国今年轿车产销预计为80万辆,即使到了2005年,按照汽车工业“十五”规划指标,轿车产量仅为110万辆,这点产量被几大公司一分,市场变得更小了。不管产量多少,开发一款全新车型的费用总要那么多。国外大约用10亿美元,我国就算比人家少一半,那五六亿美元的开发费用投进去,如看不到明朗回报的话,企业也下不了全力以赴自主开发的决心。
董春波说,他现在越来越体会到,开发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与生产、财务、销售等许多方面密不可分。企业是开发的主体,企业要计算投入产出间的比例。开发一定要实现从钱到技术再到钱的良性循环,才是成功的开发。
假设这5年间的市场足够大,可以支撑我国自主开发出一款全新的轿车,那么从成本、价格来对比,也不合算。董春波认为,国内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太大,周期太长,将来出的产品恐怕价格不具备竞争力,还没有引进技术或联合开发的车便宜,在高新技术和性能上也难以达到国际水平。
轿车开发量变的积累不够
“当今世界的研发技术比的是锦上添花。”一位优秀的华人汽车专家,以他在国外一家大汽车公司开发中心一线,工作了8年的亲身经历对记者说,人家正在比这花添上去,是不是更好了。如果说轿车有100%的性能指标,那么80%的性能指标是各大公司都能做的,比如提高发动机功率等等。互相差的就是那20%的性能。为了解决这20%的问题,各大公司投入的开发费用要占总开发费用的一半,即耗费大量资金只是解决很少的问题,这20%就是锦上添花。
这位专家所在的公司专门生产豪华轿车,开发一辆原型车要用7年,先做预可行研究,早在7年前已研究出了今天的轿车是什么样儿。就是说,即使国内拿到了刚刚投产的新车,也比人家晚了7年。
比较起来,轿车开发是我国汽车业最弱的一个领域。尽快提高开发水平的愿望是好的,但其中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专家指出,工程技术的进步都是由量变到质变,量变是靠大量的经验数据积累而成。轿车开发正是在大量经验和数据积累下完成的,如果量变的积累不够,单是买来计算机、买来软件是不能开发的。这一个积累过程,5年时间不够。
企业不愿意放弃开发
一直听说一汽要开发家用轿车,记者为此采访了长春汽研所所长董春波。他肯定地说,一汽确实开始做家用轿车的开发工作,而且力争在5年保护期间拿出产品,占领市场。
董春波没有透露具体事宜,仅仅表示,一汽对未来的家用轿车一定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以我为主进行开发,产品投放市场后,要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但一汽恐怕无法拥有该产品的核心技术。
在5年的时间里,我国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轿车整车、轿车平台开发技术,还不能自主开发出发动机、变速箱、电控系统等关键大总成,还不能够形成轿车自主开发能力。这不仅是董春波一人的观点,许多专家都有类似看法,中汽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李京生说:“虽然我国从未停止过开发活动,但真正具有自主开发能力,一时还办不到。引进技术、委托别人、联合开发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国内有些企业已能进行轿车前脸、内饰等的改型开发,今后他们将主要研发零部件模块系统。当然对于零部件,也不是所有的都开发,企业将有所选择,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比如轿车水箱、散热器等成系统的模块,是开发重点,而对于发动机、变速箱、电子控制系统等高精尖新技术,恐怕还要与国外签订联合开发协议。
专家指出,这5年中,我国不会以引进技术为主,今后的引进与以前有本质的区别。过去是只引进产品,国产化后就完了。今后要同时引进开发技术,既会生产产品,又能掌握该产品的技术,真正做到引进了技术,为我所用。在某些方面掌握了相应的技术后,再做联合开发,这应该是5年中要做的重点,以实现在某一块领域自主开发,在某一块领域联合开发。(本报记者周丽娟)
《中国汽车报》(2001年11月09日第一版)
订汽车新闻短信把握汽车时代先机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