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十五”规化中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排量1.3升以下,百公里油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售价8万元左右,符合国家安全、节能、排放法规及私人用车要求的经济型轿车”,这的确令人兴奋,同时又让人深思。现实中的经济型轿车,不仅品种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在资源配置、质量、价格上难以让百姓接受。经济型轿车如何走出这种尴尬境地,进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笔者认为,应该发挥优势,开放竞争,强化管理,打造出百姓喜爱的中国“家轿”。
--发挥比较优势,创造企业的自身优势。我国的劳动力价值低,即使是沿海的合资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仅是发达国家的5-10%;劳动者平均素质是发展中国家最高的,很多合资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的生产工人都是高中生甚至是大专生;国家设备价格是进口设备的10-20%。这些都是我国的比较优势。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充分利用这种比较优势,创造出企业的自身优势。
大型的生产厂家在这方面优势比较明显。其一,三大生产厂家累计生产销售轿车,多的已有160万辆,第二位的也已超过50万辆,最少的也达20多万辆,如果生产制造经济型轿车,其厂房、设备的折旧摊销都可较大地降低成本。同时,一些设备和技术平台还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其优势新建轿车厂无法比拟。其二,大厂更需要制定全面的战略规划,形成多品种、宽系列的发展格局,做到优势互补,立于不败之地。其实,纵观世界汽车发展史,因造百姓汽车而做大、做强的不乏其例,如生产T型车的福特公司、生产甲壳虫的大众公司、生产斯芭鲁的富士重工等等。当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必然有其相应的规模效益。因此,笔者认为,大厂应利用其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国家政策支持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打造中国“家轿”。
--开放竞争,还原轿车价格优势。国内轿车价格高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轿车生产企业能够赚到巨大超额利润,很多企业纷纷把投资方向瞄准轿车。到2000年底,仅6字头主机厂的投资已高达100亿人民币。产品高价恰恰是培养竞争对手的最好土壤。吉利等一批6字头企业加入轿车工业的竞争,无疑给百姓购车带来了福音。吉利的一位副总坦言道:“8万元我们可以造出很好的车,做到和现在15万到20万元的轿车一样好。”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经济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如果没有当年彩电行业的竞争,能有今天的彩电普及吗?如果没有当年的竞争,今天的彩电行业敢说不怕加入WTO吗?如果轿车工业不开放竞争,2006年整车关税降至25%,中国汽车市场只能拱手相让给进口轿车。
--强化管理,形成基础管理优势。据专业测算,对一个企业经营业绩的贡献:投资占1分,科技占3分,管理占6分。管理创新的价值等于3-10倍的技术创新。轿车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一般高于其他汽车生产厂家,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滞后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重技术、轻管理,重硬件的配置,轻企业软环境的建设;二是许多轿车生产厂虽然是合资企业,本来管理应该相当先进,但是却出现较严重的“国产化”现象,先进的管理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打造高质量低成本的经济型轿车,对轿车制造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上下一番苦功夫,探索、创新出切合实际、富有成效的管理方法,加速推进我国的轿车工业发展。(思然)
《中国汽车报》 (2001年10月30日第三版)
订汽车新闻短信把握汽车时代先机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