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汽车界有个说法,叫不反对汽车竞争,但是竞争应该有个“度”,很能代表一些企业的“活思想”。
汽车竞争应该有“度”,乍一听非常正确,但是仔细一琢磨,问题出来了:首先这个“度”如何量化?多少“度”算合适?是五分,还是八分?是不同企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沿用同一个“标准度”?还是分门别类制定许多不同的“标准度”?其次,由谁来制
定“标准度”?又由谁来监督执行?国家要不要再成立一个专门部委来监管执行?
主张为汽车竞争设“度”的人,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认为过了“度”的自由竞争,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或是消灭竞争对手,或被对手吃掉”,这样,“就算其中一个企业‘吃掉’所有的对手,成为了‘老大’”,最终“将使中国汽车业面对国际竞争时形成单兵作战的局面”。他们希望是一团和气的“竞争”,竞争中谁也不要伤害谁,对手之间实现所谓“双赢”。
意思很明白,企业在他们所设的“度线”以内“竞争”,就会“谁也不吃掉谁”,也不会有企业兼并、倒闭的悲剧发生。“竞争”以后,所有的汽车厂家均安然无恙,皆大欢喜,实现所谓的“双赢”(实际上是“多赢”、“都赢”)。产业格局、企业结构依然如故。然后由100多家汽车厂组成“中国军团”,由国家经贸委或者行业协会统一率领,应对国际竞争,从而避免“靠个别企业,哪怕你已成了全国最大,‘单兵作战’的`可怕'局面”。
这不是讲笑话,是白纸黑字登出来的文章。
我们说市场经济是残酷的,是你死我活的,就是说,通过市场竞争,必然会有一些企业做强做大了,有些企业垮掉了,被迫退出了,从而达到产业格局调整的目的。这就是“无形的手”的作用,也正是市场经济的魅力和活力之所在。1995年《幸福》杂志评选的“世界最大500强企业”,如今已有70%被淘汰出局。大家公认最具国际竞争力、最不怕“入世”冲击的家电行业这些年来几经大浪淘沙,城头变换了多少“大王旗”!现在硕果仅存的几家企业,哪家不是身经百战、千锤百炼过来的?近年来,汽车行业确实出现了可喜的竞争局面,但又是很不充分的,100多家厂仍然都存在,就是证明。
应对国际竞争,究竟应该依靠在竞争中形成的少数(甚至是个别的)强势企业,还是靠“厂多势众”?这个简单得像“1+2”一样的道理,实在用不着再重复了。意大利只剩下个菲亚特,美国只有通用、福特“单兵作战”,比起过去成百上千家工厂,究竟是竞争力强了还是弱了?
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如果连这些起码原则都抛弃了,还奢谈什么市场经济?最近政府部门一位主管汽车的司长感慨:汽车行业用99%的精力抓汽车,汽车没有搞上去,用1%的精力抓摩托车,摩托车成为世界产量大国。原因很简单,汽车被管得很死,竞争很不充分,而摩托车不怎么管,市场化成分很高,竞争很激烈。中国汽车要有发展,必须营造出充分的国内竞争环境,正如原国家机械局局长邵奇惠最近所言:“靠保护,发展不了中国汽车业,相反,靠竞争倒还有可能杀出一条血路。”(程远 )
订汽车新闻短信把握汽车时代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