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首 页 | 新闻 | 邮件 | 搜索 | 短信 | 聊天 | 导航

 新浪首页 > 车行天下 > 汽车新闻 > 正文
 





买车
看车
二手车
维修保养
聊车侃车




汽车搜索
找需要的车、新闻、文章
关键词
热门搜索:
豪华轿车 普通轿车 跑车
越野车 厢式车 其它车型


在线工具

新车报价查询
汽车对比功能
购车费用计算
保险费用计算
虚拟贷款购车
汽车维权热线
完全车事问答
车事通讯大全




汽车论坛

汽车时代论坛
汽车群英会论坛



柴油车“开禁”谁能进北京?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2月20日 11:30 经济日报

  去年10月底,北京公布第五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改变了原来坚决减少柴油车数量、市区不再新增添柴油车的规定,改为鼓励使用低排放的柴油车。在城近郊区范围内,报废一辆旧柴油车,可更新一辆达到欧1、欧2排放标准的新柴油车;购买更高标准的柴油车,将不受任何限制。

  允许使用低排放的柴油车,被新闻媒体称之为“开禁”。

  对此,各汽车厂和柴油机厂表示谨慎的欢迎。然而,这里的“低排放”,是指达到欧3及其以上标准,目前,我国只有极少数柴油机在试验室达到欧2标准,欧1标准柴油机也远未普及,至于欧3标准,连测试都未进行过。因此,名曰“开禁”,国内却是无车可进。

  欧共体1970年开始控制汽车排放,1992年实施欧1法规,2000年开始实施欧3法规。我国规定2000年开始实施相当于欧1的法规,到2005年实施相当于欧2标准的法规。北京市规定达到欧3标准的柴油车才能不受限制,确实离现实太远。  

  总体说,我国高速柴油机仅相当于国际80年代水平,一些高端产品也只是90年代初的引进产品。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还要滞后,只相当于国外七八十年代水平,不少60年代开发的产品至今还在生产;另一方面,也没有较为完整的开发体系,资金有限,设计方法落后,水平低,有不少还是空白。

  在现有基础上,采取一些相对简单的技术,如增压、提高压缩比、降低进气阻力,再对结构做一些改造,我国柴油机就可以达到欧1排放标准。但欧3标准,必须采用增压中冷、高压分段喷射系统、废气再循环以及电控等先进技术,这绝不是某一项技术的跨越,而是要求技术和装备达到90年代末的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在中短期内无法赶上。

  此外,柴油品质这一控制排放的要害环节,问题同样严重,甚至更为明显。我国目前的柴油品质,连保证欧1标准都有问题,而要达到欧1以上的标准,就只有花高价进口高品质柴油了。

  与此同时,排放法规的实施,还必须有相应的维修保养技术和交通管理水平作为依托,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在全国维修服务水准算是较好的北京,维修点在马路边就搞修理,甚至是开肠破肚的大修,且不说水平的高低,单看这晴雨无遮、风沙无挡的修理环境便知,甭说通过维修要达到欧3标准,就是欧1标准也不太可能。

  就在一些柴油车或柴油机厂,为达到北京将于2004年实施的欧2标准努力之时,提出如此高的标准,可能会误导柴油机生产厂商,或放弃努力坐以待毙,或超出实际能力追求高起点。不管怎样,都将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对北京的环境改善也不会有利。

  另一方面,由于达到欧3的柴油车我国在短期内短缺,而外国汽车公司早有准备,这样的“开禁”就意味着只准外国产品进。照此下去,要不了几年,北京将是清一色的外国柴油机的天下。柴油机业内人士深感不解的是,现代柴油机在燃油消耗、有害物质排放等方面总体上优于汽油机,为什么不能与汽油机一样对待柴油机呢?歧视比汽油车节约能源20%以上的柴油车,有悖于我国的能源政策。

  当初,限制政策出台后事与愿违:旧车出不去,新车进不来,超期服役的柴油车的排放恶化,北京的环保和城建都受到损害。现在,此政策被取消理所应当。改善北京大气环境,还北京以蓝天是人心所向,但如此“开禁”,着实需要认真探讨。

  (作者:唐升达)


主编信箱

汽车论坛】【汽车聊天】【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首汽北汽出租加汽、柴油多效复合添加剂 我们何时才能开上柴油轿车?
广东从今日起下调汽油柴油价格 江苏省再次下调汽油柴油销售价格
提高我国柴油车/柴油机水平的建议和对策 汽车厂商评说“柴油轿车时代”
也许某一天,你我会选择开一辆柴油轿车 我国需要发展中小型柴油机汽车
不能忽视柴油车的发展 现代柴油机 极具诱惑力
国家环保局提出发展现代柴油车 我国高速柴油微型汽车研制成功

将本页发送给朋友:(*EMAIL)
邮件题目:


  新浪首页 > 车行天下 > 汽车新闻 > 正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C)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