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特约评论员祈雨
近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文,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党政机关一般公务用车,并推进公务用车制度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从雷厉风行的果断决策,不难看出最高层对于根治“车轮上的腐败”的决心。
实实在在的行动,自然获得了民众和多方舆论的广泛支持,但在一片叫好声中,还是有不少人对条例能否真正得到贯彻执行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北大教授王锡锌就坦言:“这样的改革,最大的担心是落地时打了折扣。”毕竟之前关于公务车改革的相关政策也屡屡出现,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诸如公车私用、超编超标等问题,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公务车问题。
其实,排开某些公务车使用的不合理乱象,客观地说,公务人员外出办事或者下基层,还是需要公务车的,特别是在基层、在农村,或是边远地区,公务车的存在还是有很大合理性的。“一刀切”的做法,可以切掉公务车的编制,但切不掉公务车的实际需求。
而采用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的方法来解决公务用车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许会比取消公务用车前更为复杂。
从部分已经试行公车改革的城市可以看到,推进社会化、市场化的公务用车制度,无非就是两种模式:一是由政府成立服务中心,二是政府向市场化的租车公司购买社会服务。无论哪一种做法,都是希望通过社会化市场化将公务车运营与政府剥离,从而达到降低公务活动成本的目的。
采用政府成立服务中心的模式,从中心的组建、公车的使用直到运营监管,实施的主角都是政府,在行政隶属上实现剥离自然容易,但在实际运行中实现剥离则很难。特别是在行政监督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在公车改革中,各地方政府既是执行者,又是监管者,既当选手,又当裁判员,实施过程缺少透明公开的监管,那么,完全可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直接把各机关车队凑成一个“服务中心”,名义上是把公务车统一管理,但实际使用对象还是各级领导干部。如果是这种只换隶属关系的“换牌子”改革,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如果由政府向租车公司购买社会服务的模式,理论上的确是一个更加市场化的解决方案,但对于我国还未成熟的汽车租赁行业而言,实施之后的不确定性似乎更大。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汽车租赁市场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面对公务用车的庞大需求,仍然过小。相关报告显示,预计到2015年,中国汽车租赁市场的租赁车辆需求将达到30万至50万辆,但目前全国公务车的总量至少在200万辆以上,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一般公务用车。如果取消一般公务用车,而改用汽车租赁的方式,这个至少4倍于现有租赁车市场承载量的庞大公务车需求的突然出现,必将带来一系列问题。
比如说,在租赁业尚属发达的一二线城市,政府租车的情况可能稍好,但在大量还未被租车网点所覆盖的三四线城市和乡镇政府将很难租到车,无形中将限制公务人员下基层,有碍于当地政府职责的履行。而如果到相对较远的网点租车,久而久之,就容易变成长期的定向租赁,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与取消一般公务用车的初衷相悖的。
试想一下这样的局面吧:一方面是以百万辆计的公务车辆需处理,另一边同样是以百万计的租赁公司车辆需求,最顺理成章的方法自然就是把现有的公务车直接转给汽车租赁公司,甚至还可以把那以百万计的公务车司机,也一起推向汽车租赁公司。
而当汽车租赁公司的主要车源、大量员工,特别是绝大多数用户都来自党政机关,这将是一个多么畸形的市场啊,这样的汽车租赁行业,必将沦为这些党政机关的附庸,成为“编外部门”。而这种结果,不正是另一种形式的“换牌子改革”吗?
此外,由于这种汽车租赁公司的车不是公车,自然也就不受原本公务车的配置和价格的约束,其中的“灰色地带”,不言而喻,这会不会滋生新的“车轮腐败”呢?
最后,再说些题外话。前些年的公务员改革,公务员的编制往往是被严格地限制了,可公务员之外,大量的编外政府人员却出现了,比如城管“临时工”。
那么取消一般公务车之后,编内公务车的问题确实是解决了,那“编外的公务车”会不会就此出现呢?
祈雨新浪微博:weibo.com/milod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