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特约评论员 陈炼)博弈12余年的“汽车三包”政策终于落地,并与十月一日正式实施。
虽然,汽车已经成为大众商品,但是对于目前的一个普通家庭而言,汽车无疑仍是一个大件商品。相比it、白色家电等产品,除了汽车商品的价值高外,更涉及到上牌、购置税、保险等方方面面的事,由此对于一个还没成熟的市场,汽车三包难产在所难免。
不过,三包终究来了。
三包法,这个被许多媒体或者行业从业者看起来”狼来了“似的法律条文究竟是商家的“紧箍咒”还是净化交易环境的“净化剂”?
今年三月份,国家就开始透露三包法即将在10月1日开始实施。而对于许多商家来说,最担心的却是9月底是否会出现消费者持币待购的现象。由此许多商家纷纷将三包日期提前了一个月实施,但从目前市场上的反应来看,并没有出现消费者因为”三包“问题而大规模转购”提前三包“的汽车品牌或者推迟交车的现象。
由此可见,三包法的出台或许并非是“狼来了”的法律,实际上,三包法将为创造一个公平、有序的交易环境创 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三包法能否实施也是一个交易环境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我们应该理性去看待。
许多时候,商家都被描述成“不良”的,只要商家和消费者之间产生矛盾和纠纷,大众评审团第一时间都把同情票投给消费者。就如何城管和商贩的关系一般。
诚然,在许多时候,消费者是无辜的,尤其碰到产品质量问题,投诉无门,维权的路漫漫长长兮。最后极有可能诉诸于法律,法律的漫长审判期加上奔波在质量鉴定单位之间的来回奔波,早就让许多消费者显得筋疲力尽,许多时候为此,许多消费者宁愿忍气吞声,作罢了事。
而在中国这般特色的“品牌经营”的制度下,作为直接和客户沟通的汽车经销商也是充满了“苦水”。首先,和it、家电产品不一样的是,汽车作为一个大价值的商品,对于目前已经处于“微利”的经销商而言,要想爽快的承担“包换、包退”的责任是很难的;其次,车辆的使用,尤其发动机、波箱、刹车等部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现在电子、技术众多,有可能涉及操作不当或采购非没有质量保证的零部件而引发问题,而在此类技术问题论证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相互扯皮现象;再次,在“品牌经营”制度下,经销商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消费者的理由再合理充分,经销商往往在没有得到厂家认同前,无法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的答复”;最后,国家车管所上牌、缴税等涉及到政府不可逆的手续,让许多上牌的车再回收回来,这也涉及到这部分费用如何折算,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必然存在着理念上的差异。
当然,在众多案例中,并非仅仅全部因为商家的强势,也有些客户“故意为之”。
由于传统观念的理解,对于许多家庭而言,买车不比买it产品,是花了毕生积蓄购买的,因此对许多细节方面尤为看重。“触霉头”的心里很是严重,在新车交车的过程中,看到有些划痕或者凹痕,就要选择退车,大闹展厅的也有。但基本上这时新车都已经上牌,但是对于经销商、厂家来说,上了牌的新车已经只能当二手车处理,根本无法承担这样的费用。
有时候经销商相互嘲讽,如果没有碰到堵车客户的经销商说明是没有资历的经销商。在一切自我暗讽刺的话语中也显示出经销商的无奈。
正因为以上种种原因,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上就不断的产生特有场景:“闹展台”“拉横幅”,每每北上广等大型或中型的展场,“拉横幅”也成为车展一到风景。相比看似公平的法律途径,消费者许多时候时候选择媒体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然,也有部分消费者看准商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里,也试图通过“闹”的方法或许更多的利益。
消费者的无奈、愤慨,经销商担忧、中间监管机构的缺失等等都在影响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公平交易环境,而三包的出台,无疑是给了大家一个参考的准则和规范,对汽车市场创造公平的环境是很有帮助的。
当然,面对三包政策,如何设立公平的第三方监督和认证机构是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快速的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找到一个公平的“准则”也是考验三包政策是否能顺利实施的标准。或许只有等到第一例涉及三包投诉出现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去拿捏三包的作用。
只盼中国的汽车市场能够更成熟,三包不过只是规范秩序的起点,而非“万能药”,并不能包治百病。(点击查看博客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