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特约评论员 蓝畔)开车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远远的看见绿灯,紧赶慢赶到了路口却变成红灯了……生活中,“时间差”时不时地冒出来捉弄我们。发生在汽车产业呢,就不是简单的“捉弄”问题了。
一个新产品,从概念车到量产车需要三年到五年,假若研发者没能精准预测三年后的市场,待产品上市,要么过时,要么超前,情况就会很不妙。当然了,产品旺销与否取决于多种因素,原因复杂,但必须承认:火候把握得怎么样是重要因素之一。企业缺乏先见之明,为眼前的形势左右,为绚丽的幻象弄昏了头脑,该减产时扩产,该扩产时减产,那么,吃亏的不仅是整车厂,供应商包括经销商都得跟着“跳井”。管理部门决策出现失误更可怕,将会影响整个产业链。假若二十年前,或者没那么远,十年前我们能够预见到今天市场的规模,未雨绸缪,怎会出现“堵声一片”的窘境?!
回溯过去,有许多令人欣喜令人忧 “时间差”方面的案例。富康轿车,按理说在老三样中技术最新,就因为来得过早,在 “两厢不是轿”时代不被人认可,“时间差”造成了产品和市场的“反差”;同样的命运还出现在东风雪铁龙2001年推出的MPV毕加索身上,包括高尔、四代高尔夫……而第六代雅阁因为“起步就与世界同步”,这种“超前”迎合了多数人对“世界同步”车的情结,大卖特卖,创造了中高级车神话。还有火了不只一年两年、打准了时间差的本田CRV等等。就是因为时间差,有时让人合不拢嘴,有时又让人扼腕长叹。产品没打准时间差,让人叫苦不迭,企业、产业就更惨了。以20多年前标致在中国的经历为例,来的时机算早,但当时汽车没有进入一般家庭,甚至看不到进入家庭的曙光,再加上合作方式“滞后”,最后折戟广州,输在了“综合”时间差错位上,假若“挺一挺”,改变不合时宜的合作方式,也许会是另一番天地。正反例子真是太多了。当然,时间差很重要,但也不是惟一成败的因素,时间差打对了失败的例子也不少,此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成功因素缺一不可。
有别于其他产业,汽车大投入、大产出、大风险。隆隆的马达开动,加速难,停下来也难。纵观全球汽车市场,能存活到今天的巨头,皆为“先见型”企业,没有哪一家出现过重大的失误,产品失误,三年五年的时光就白白过去了,十年八年也缓不过气来,再想翻盘,难!战略决策出现失误就更可怕了……总之,一旦失误,企业就跨了,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据了解,跨国公司发展规划要做到十年,而且每一年都要根据新的动态进行微调,重新预断。
回到今天市场,SUV前年、去年,包括今年上半年一直都在高速增长,但今天的高速增长并不意味着明天的火暴,争先恐后上SUV前景不乐观。油价一天天上涨,城市空间越来越拮据,一升以下、占用空用较小的小排量优势越来越明显,不久的将来会不会“小”行天下?!目前不同的限购政策已经在上海、广州、贵阳、石家庄相继实行,接下来深圳、杭州、武汉等很可能加入。有报道称,中国最拥堵的25个城市或将在2015年前后纷纷限购。限购是什么?政策性饱和!既然有饱和风险,企业还要不要高定目标,在体系能力并不具备、降价换销量的前提下,追求“辉煌”的销售数字呢?再说比较敏感的一个话题——电动车,尚未明确最佳路径,要不要打这个“时间差”?这是在弯道超车,还是前途未卜地去“赌”?我们还有多少赌的机会和赌的本钱?
有一首歌唱到: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产业牵着整车厂,整车厂牵着零部件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经销商……涉及面太广、太杂,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犹如“雾里看花”,真需要这样一双慧眼,不夸张地说:慧眼决定存亡!只可惜,洞穿未来的“慧眼”借不来,只能靠内功。打好时间差,既要看准市场,也要看准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时间差”不只一次捉弄过我们,好在一些被捉弄的产品、企业还算活着,别让它再捉弄我们了。当然,能在纷扰的市场打好时间差情况就不同了,会活得更精彩,而这需要的可不仅仅是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