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国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提出了要把重庆市建设成中国的底特律;此前,广州市市委书记万庆良也曾提出要把广州要打造成中国的“底特律”;西安高陵县县长赵寅科也说过要把高陵县打造成“中国的底特律”。这些豪言气冲山河,殊不知在话音未落之际,美国真正的底特律即宣布破产。汽车产业确实有着规模大、收益高的特点,但高回报也意味着高风险,要想玩的大,必须玩得起,如果所有人都在一处捞金,那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里的众人离赔钱只差一步,而当诸多城市都提出要建成“中国的底特律”时,“中国的底特律”显然同理,也已不再是褒义词。
底特律的破产,主因还是美国三大汽车集团的衰落。在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情况的影响下,美国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积重难返,不得不剥离亏损业务和非核心业务,关闭工厂、裁撤工人成为无奈的选择。这也就使当地就业率大幅降低,消费大幅下降。消费的减少,使政府税收进一步降低。致使无力支付公公开支与债务,最终破产。
但是回顾历史,底特律之所以全球闻名,主要是其以美国三大车企为依托,逐步发展的结果。可是反观中国的现状,企业纵横交错水平参差不齐,且未来存在大规模兼并重组的可能,所以并不是一个足以形成底特律的稳定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下,多方提出建设中国底特律,是否对得起靠谱二字以充分值得怀疑,更谈不上任何褒义的成分。
其实,若想参与到中国的汽车产业中来,我国的各个城镇完全可以解放思想,依据市场的规律做出多种选择。
以我国的邻国日本为例,城镇化后的中小城镇跃升为日本汽车消费的最大市场,而这一市场并不仅仅局限在车辆购买这一消费的初级阶段。庞大的保有量也给汽车后市场以及汽车文化消费带来了极大的商机。放眼日本中小城镇,道路两旁尽是与汽车相关的各色商店。如此大规模的保有量,维护、保养、修理将成为一大商机,所以满街尽是玲琅满目的维修站、加油站等辅助设施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
同时,超大的人均保有量,带来了厂商通常所不能满足的极强的个性化需求。与他人有所区别变成了必然,所以在街边诸如轮胎店、改装店、汽车俱乐部等为个性化需求服务的店铺也会有着很高的比例。当车辆保有量巨大,其残值市场也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在日本城镇的街面上,第三多的便是各色的二手车市场。
所以从这样的成功案例看来,并不需要大规模的政府资金投入,也不需要大量的配套设施建设,更不需要超长时间的人才培养。以个体经营为主的服务型第三产业,不仅具备低成本、低门槛的特色,还有这高收益高回报的特性。同时对于环境、资源也没有过多的要求和破坏。在如此高规模的汽车保有量背景下,有现成的绿色GDP存在,为何还要舍近求远呢?
同时,相对于日本,中国有着自身的地缘优势。地广人稀,地大物博,自然风光秀丽,我们完全可以将他们进行充分利用。例如美国盛行的汽车郊游,房车旅行;也可以借鉴欧洲的汽车主题公园、汽车赛事、汽车节日,用低碳环保、低成本的形式,用汽车盘活地方经济可以成为城镇化中不错的选择。而在这样的旅游、消费场所的背景下,推广具备高新技术的新能源汽车项目试点,让科技为旅游添彩,让旅游为科技增色,在这种互动效应下,进而把新能源产业逐步升级为新能源技术研发基地,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也未尝不可。所以中国的城镇化中,汽车产业的开发利用可以有着多项的选择,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跳出唯一的华山之路,开辟更多的途径,才能在中国城镇中,把汽车产业的角色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