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认清汽车安全气囊使用误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19日 09:39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近段时间,关于车辆碰撞后安全气囊没打开的报道时有出现。昨日,北京现代索纳塔的“气囊事件”再次被媒体关注。不过,记者经多方调查后了解到,很多人对此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气囊没打开,给车辆质量并无直接关系。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有关专家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安全气囊打开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只有车辆的正前方左右,在大约60°之间位置撞击在固定的物体上,且速度高于30公里/小时,安全气囊才可能打开。这其中经历两次碰撞过程:汽车与障碍物碰撞,

  称为一次碰撞;乘员与车内构件发生碰撞,称为二次碰撞。在一次碰撞后、二次碰撞前,气囊将迅速打开一个充满气体

  的气垫,使乘员因惯性而“扑向气垫”,从而缓和了乘员受到的冲击并吸收碰撞能量,减轻乘员受伤害的程度。

  气囊打开有前提

  误区一:安全气囊,顾名思义是为保障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而设置。但在一些交通事故中,车内乘员碰得头破血流,甚至出现生命危险,车辆接近报废,安全气囊却没有打开。是不是气囊质量有问题?

  权威解答:不是。由于安全气囊系统启动时将冲开气囊盖板,并且在瞬间展开充气,很可能对乘员造成冲击,产生的灼热气体也会灼伤乘员和驾驶员。所以,为了保证安全气囊在适当的时候打开,汽车生产厂家都规定了气囊的起爆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气囊才会打开。因此,

  安全气囊打开需要合适的速度和碰撞角度。从理论上讲,只有车辆的正前方左右在大约60°之间位置撞击在固定的物体上,速度高于30公里/小时,这时安全气囊才可能打开。这里所说的速度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车速,而是在试验室中车辆相对刚性固定障碍物碰撞的速度。实际碰撞中,当汽车的速度高于试验速度,气囊才能打开。

  必须配合安全带使用

  误区二:由于安全带的设置会影响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感,不少人以为有了安全气囊的保护,就可以放心地将安全带忽视了。

  岂知,安全气囊要发挥保护也需要安全带的配合。

  权威解答: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简称SRS)是辅助安全系统,它通常是作为安全带的辅助安全装置出现,要与安全带配套使用。没有佩戴安全带,安全气囊的安全效果将要大打折扣。据调查,单独使用安全气囊可使事故死亡率降低18%左右,单独使用安全带可使事故死亡率下降42%左右,而当安全气囊与安全带配合使用时可使事故死亡率降低47%左右。

  不要让儿童坐前排

  误区三:为了方便照看孩子,不少人习惯将儿童甚至婴

  儿放在前排。殊不知,这样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

  权威解答:相对于安全带,安全气囊只是一个辅助保护设备。安全气囊是用带橡胶衬里的特种织物尼龙制成,工作时用无害的氦气填充。由此,安全气囊需要以非常快的速度充气。这样才能确保当乘客的身体被安全带束缚不动而头部仍然向前行进时,安全气囊能及时到位。但由于安全气囊弹开充气的速度可高达320公里/小时,碰撞时如果人的乘坐姿势不正确,将给人带来严重的伤害。因此,如果前排装备了安全气囊,不要让6岁或140cm以下的儿童坐在前座,更不要将婴儿座椅安置在前排乘客座。    本版采写记者黄明君

  汽车安全气囊的正确使用方法

  1、注意日常检查。主要检查各碰撞传感器的固定是否牢固;起动车辆时特别要注意观察SRS报警灯是否自动熄灭,如果接通点火开关6~8秒后,它依然闪烁或长亮不熄,则表示SRS系统有故障。在运行过程中,如果指示灯闪烁5分种后长亮,也表示SRS系统出现故障。

  2、及时排除安全气囊的故障,否则会产生两种严重后果。一种是当汽车发生严重碰撞,需要安全气囊展开起保护作用时,它却不能工作;另一种是在汽车正常运行,安全气囊不应工作时,它却突然膨胀展开,给驾驶员和乘员造成不应有的

  意外伤害,甚至发生安全事故。

  3、避免高温。安全气囊装置的部件应妥善保管,不要让它在85℃以上的高温环境下,以免造成安全气囊误打开。

  4、避免意外磕碰和振动。安全气囊传感器等部件对碰撞和冲击很敏感,因此应尽量避免碰撞和冲击,以免造成安全气囊不必要的突然展开。

  5、不要擅自改变安全气囊系统及其周边布置。不能擅自改动系统的线路和组件及更改保险杠和车辆前面部分结构。转向盘和乘员侧气囊部位不可粘贴任何装饰品和胶条,以防影响气囊的爆开。

  记者黄明君

(编辑:hhauto)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