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卡车>正文

东风商用车梦想:瞄准世界

http://auto.sina.com.cn   2013年06月20日 16:14   《中国商人.汽车人》   字号:

  陈瑶

  前10年,与日产的合资,已经证明了东风商用车拥有比肩全球的潜力。要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与国际巨头合作,显然比自己单打独斗更有效。当然,合作是多元的。以全球应对全球,无论是此前的日本人,还是现在的欧洲人。

  湖北十堰,一座没有机场的城市。从武汉到此,大巴高速行驶,需要5-6个小时;即使从襄樊出发,也需要3个小时。这里,一座深山的重镇。

  东风汽车,从这里走出来,却同时又在这里孕育着国际化的梦想。几天后,沃尔沃全球总裁或许将会出现在山里。据悉,这是一场低调的来访,按照东风内部人士的说法:“他应该来看看我们商用车的家底有些什么。绝对让他吃惊!”

  又是一个好的开始。

  4个月前,东风集团与沃尔沃集团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一个全球最大的商用车联盟呼之欲出。若不出意外,到今年下半年,东风商用车将会拥有一个新的身份。

  按照东风商用车总经理黄刚的说法,由于今年政府领导班子换届,因此项目的审批时间会比原来预计的有所延迟。双方早前计划是争取在今年7月1日左右挂牌成立,如今可能推迟在7月之后、年底之前,这主要取决于政府报批的进度。

  最新的消息是,欧盟委员会已经批准该项目。

  过去的10年时间,通过母公司东风集团与日产的全面合资,这家商用车企业的骨子里,完全融入了日产的精益生产方式(NPW),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东风商用车生产方式(DCPW)。如今,它即将从“母体”中脱离,其绝大部分业务与资产,将转移到东风与沃尔沃的新公司之中。

  这也意味着,凭借这10年所学、所思考、所创新的东西,东风商用车将再次挑战新的高度

  “中国的东风,世界的东风”。这一在业内早已熟悉的东风愿景,严格来讲,只完成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注定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即使所有的中国企业都意识到,“走向世界”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这条路上的成功者,寥寥无几。成功者少了,意味着可以借鉴的样板也就少了。

  与那些在低端重卡市场争得面红脖子粗的同行们相比,东风商用车显得更加儒雅,但同时,也更具野心——要实现国际化战略目标,与国际巨头合作,显然比自己单打独斗更有效。当然,合作是多元的。东风商用车要做的,是以全球应对全球。无论是此前的日本人,还是现在的欧洲人。

  前10年的合资,已经证明了这个大山里的企业,拥有比肩全球的潜力。而合资本身,也是考验东风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试金石。

  日产的启蒙

  在东风商用车国际化的这盘“大棋”当中,日产既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也是最重要的一位启蒙老师。

  “2003年合资的时候,东风没有钱,我们只有把最好的商用车资产拿出来了。”东风集团总经理朱福寿坦言,当年的无奈之举,如今回头来看,却是非常正确的举措。既将日产乘用车项目带入进来,又使得东风商用车由过去传统的国企体制向市场化迅速转变,并在此基础上创新、超越。

  连续9年,东风商用车的市场销量位居国内第一,2010年,甚至超越戴姆勒,问鼎全球销量冠军;2012年,位居全球亚军。

  可是,合资之初,日产备受质疑。由于并不具备商用车领域的基础与经验,这个日本公司,究竟能够对于东风的起家之本,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管理!”与任何一位东风人探讨,得到的答案都是统一的。看不见的东西,总是需要时间去证明。

  “谈到变化,应该是公司管理的精细化,以前更多是定性的概念,依靠直觉和经验。但是合作之后,我们首先从日方学到的,是用数据来说话,不管是安排工作,还是检查工作,非常简洁,通过数据验证。”QCD改善部部长胡晨光如是说。

  所谓QCD,也即质量、成本与交货期。这样的观念,在合资以前的东风商用车是没有的。QCD作为合资以后新成立的部门,一是要负责导入和学习日产的先进管理方法,二是要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及时改善。

  车架厂厂长张戈,则直接用数据来说明:“从效率提升来看,原来我们每天生产车架300-400台,但去年我们创造了历史记录,单日生产760台,产量提升的同时,员工与成本不但没有增加,还有所减少,这就是QCD带给我们现场直观的变化。”

  在东风工作长达25年的基层员工杨国华,至今还记得,当年因为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的脱轨,用户提车要等上好几个月才能实现,销售部门口,经常能看到排着队争抢的用户争抢产品。而现在,交付周期最多不过一个礼拜。

  “以前我们一线的员工,会干、会说,但不一定会写,如今,我们要把管理经验组织成语言、形成记忆,传承下来,形成统一的标准。也是检验我们个人技能的关键因素。”

  在中国诸多的汽车合资企业中,理念的融合,从来都是一个大课题,考验双方的信任程度。无法走到的一起的,最终都以散伙而告终,折戟者非个例。

  日产与东风,同样有过争吵,但从现在的局面来看,其能算作将跨国公司理念应用得最本地化的企业。在国家部委以及相关商学院的案例中,东风与日产的合资,成为典型样本。

  合资之初,大山里的东风商用车,波动着担忧的情绪。他们是东风集团的根基,他们将自己定义为艰苦奋斗的朴素工人阶层,习惯了大口喝酒,也习惯称兄道弟。对于日本合作伙伴的到来,他们心里没谱。

  在东风有限总裁中村公泰看来,这是很正常的情绪。正如2000年,日产与雷诺结成全球联盟初期,不同的声音到处飘荡,理念的冲撞甚至让很多人对于联盟的初衷产生质疑。“可是,我们只是要把很多事情明确下来,将它形成明确的纸质标准,相当于是一部宪法那样去执行,最终大家都会达成共识。”

  与雷诺的联盟,使得日产在全球合作意识上有了经验的借鉴。没有谁主谁次的问题,只是寻找最合适的合作方式。尤其是需要尊重当地的文化。

  所以,东风商用车业并非一味导入日产方式,而是将日方管理方式有效融入到自身机制之中。比如人力资源体系,在工资、机制、教育、员工福利等方面,导入日产现代化制度,但同时保留工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同时强化公司的党组建设,建立总裁定期与工会定期会晤的机制。“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这正是中国的特色。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与经济的飞速发展相比,呈现滞后状态。当大家都高呼着“到全球去,做世界级企业”,却发现,我们连最基本的管理都还不达标。只有管理国际化,才会具备国际化的思维,国际化的布局。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借力日产,发力自主。事实上,这与电器销售霸主苏宁收购日本Laox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苏宁不会在日本有更多的业务开展,但是,Laox却让苏宁有了更深入更直接在学习日本零售业细致化的机会和平台。

  对标文化

  虽然日产没有商用车经验,但东风商用车团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和创新自己的模式,并且逐步体系化。

  在导入日产乘用车新品开发流程之后,东风商用车打造出新一代重型卡车天龙;并在新一轮流程的优化之后,推出新一代中卡天锦。除了整车产品技术之外,东风商用车公司自主开发的动力总成业务也得以强化,Dci11大马力发动机和4H发动机在市场上获得高度认可。合资初期,东风商用车装配调整质量扣分制接近60分,经过10年的发展,装配调整质量扣分只有5分左右,与国际标杆逐步拉近。

  随着 SAP系统上线,实现了数据化管理,后来又实施分业务管理,管理逐步精细化。在营销方面,践行东风商用车营销方式;在人事方面,实施JPMH管理。在当前卡车生产营销负增长情况下,经营层推行全面收益管理,使得东风商用车公司不仅仅追求销量,也追求整个公司可持续运营。这些方法已逐步演绎成东风商用车公司管理的基因,并为管理文化的输出打下基础。

  所以,是历史成就了东风商用车,还是东风商用车创造了历史?这是一个二者皆有的问题。

  在成为中国最大的商用车企业之后,如何超越自己,反倒成为了东风商用车自身的难题。在问及与日产合资10年的感受,黄刚没有打官腔,反倒坦言,这10年也并非完美。比如在国际化战略方面,过去的步伐迈得太小了。

  “跟国际公司相比较的话,我们的技术能力,包括公司收益的能力,盈利能力,与全球顶尖的标杆企业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竞争对手,不能只是本土企业。”

  一直以来,东风商用车的对标文化,站在全球的高度。包括东风与康明斯、康明斯、伟世通、德纳等跨国零部件的合作,同样也是对标文化的一部分。不过,在零部件领域的频繁国际化合作,还是有观点直接指出,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广阔,但发展落后,外资介入动机强烈,中方零部件“引狼入室”,只会进一步挤压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在2011年,美国德纳在东风德纳车桥合资公司,股份由4%增持至50%,这一举措,引发非议,甚至认为东风高价转让了东风德纳车桥股权。

  也就是在那一次,黄刚明确透露出一层意思:东风商用车的海外事业,将借船出海。随着德纳公司将中重型商用车的车桥业务全部放入东风德纳,还将向中国引入更为丰富的产品线,这对于东风商用车是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可以充分运用德纳公司遍布全球的资源、网络体系,以支持东风商用车海外事业的发展。

  借鉴了日产在全产业链条的管理经验,拥有了庞大的国际化零部件合作团队,与日产柴联合开发驾驶室,东风商用车的国际化战略,到底还缺了点什么?

  构筑全球平台

  “进入国际市场,除了保证价格竞争力之外,我们产品的质量,服务的理念,品牌的推广,一定要强化。”黄刚希望,东风商用车在海外市场,尤其是在成熟的欧美市场,能够留下“值得信赖”的印象。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在这些区域,跨国商用车巨头,凭借着有竞争力的技术与可靠的品牌形象,占据绝大部分市场,国内的商用车企业,基本还在进行低水平的价格竞争,而此前的海外市场,也多集中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

  只有不停地对标,方能找到自己的差距。东风一直以开放的心态,集合全球资源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它需要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全球平台体系,而并非单纯的一款整车,或者一款发动机,抑或是在海外市场暂时的销量。同时,还需要庞大而健全的海外网络。如果单凭自己与当地经销商的合作,在单一国家逐步建立营销和服务网络,成本巨大,且收效尚微。

  举例来讲,一个车型的技术资金投入,大致在10亿~12亿,如果再加上为这个车型设计的投入(大概是10亿的投资),也即是说一辆车的量产投入要20亿。如果车型不成功,投资就会付诸东流。

  “我们的追求是如何做到平台的协同,摊薄这些研发费用,这是很有挑战性的。目前我们在中国做得远远不够,浪费太大。为什么这么多跨国公司都是联盟合作,就是共担费用,我们也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朱福寿说。

  东风自2005年推出自己真正的重卡平台-天龙系列,其搭载的东风DCI 11发动机、D310驾驶室等关键总成,以及整车匹配,都整合利用了国际一流的技术资源。

  那么,后续的重卡平台技术,如何加快持续推出?DCI 11重型发动机,源自于对雷诺技术的引进消化;在东风有限旗下的东风康明斯合资公司,研发历时3年的东风康明斯ISZ 13升重型发动机,虽然作为康明斯在中国首款与东风合作开发的重型发动机,但并非只是配套东风。

  “如何主动引导,实现自己的价值”,是东风商用车的现实考虑。与沃尔沃的牵手,将这个考虑拉近了与现实的距离。

  在东风与沃尔沃达成战略联盟之前,中国商用车领域的合资合作,一直在寻找对旧有模式的突破口。强势的跨国巨头,希望复制乘用车领域的合资模式,以外方为主导入品牌和技术,却屡遭失败。在目前中国的商用车市场环境下,外方的高端产品难以成为市场主导,具备成本优势的本土商用车,占据超过90%的本土市场,这是中国商用车市场的特殊现象。可这也决定了,中国商用车企业,始终在中低端产品徘徊。

  此前,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宣布在技术和资本层面进行长期战略合作,曼在提供最先进TGA平台技术之外,却并不导入曼品牌,双方商定设立一个全新的品牌;随后,福田汽车和戴姆勒股份公司《商用车合作协议》,双方决定组建各占50%股份的合资公司,但是只导入奔驰的技术,却惟一使用福田的欧曼品牌,双方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二者开启了中国商用车全新合资的新时代。相比来讲,东风与沃尔沃的合作,则更进一步。这是个一揽子的计划——打破了对等股比的惯例(45:55),董事长和总经理都是由东风担任;实现合并报表;新的商用车公司只做东风品牌,双方将东风品牌作为共同发展的事业。某种程度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借用合作伙伴的资源做大做强东风品牌。

  更为重要的是,双方还将构建全价值链的战略联盟。包括生产、研发、销售、采购……而不仅仅是某个领域。东风集团要实现国际化发展战略,需要最具优势的中重型商用车业务首先走出去。东风商用车追求的不仅仅是在销量上的领先,而是品牌价值上的领先。

  “与沃尔沃合作,我们更多是在一些平台、总成,包括以后欧Ⅴ、欧Ⅵ排放的发动机,我们联合开发。分担了整个开发成本。东风品牌还是用东风现有技术来完成这一轮阶段的工作,下一轮面对全球商品,我们将共同开发平台,同时共享。”早在此前的媒体沟通会上,朱福寿表达得非常明确。

  既然从战略上已经占领了高地,接下来,就是战术节奏的控制,速度不必太快,但阶段性的目标必须落实到位。而作为中国市场的失意者,沃尔沃此次选择东风商用车,注定将铆足了劲发力。因为即使技术再先进,成本高企必将减弱市场竞争力。而它的目标,则是通过与中国伙伴的联手,取代戴姆勒公司的全球领先地位,成为世界头号卡车制造商。

  现在来看,至少东风商用车“世界的东风”,路径渐显清晰,借用联想集团柳传志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直在船上没被晃掉的人,才算“被时代选中的”。

  但被时代选中,也是需要实力的。“如果东风是一个保守的文化,并非包容的文化了,可能就没有今天了。”东风汽车副总经理童东城补充说。

  对话黄刚:转型还差最后的“出壳”

  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东风商用车在这10年路程上的转型,虽然身体大部分走出来了,可是还有一小部分没有出壳。最后的长征,却又是最漫长的一段路。

  ■ 本刊记者 陈瑶

  曾经,有媒体以《清华学子大山情》为题,向业界讲述了一个书生在艰苦环境中的汽车坚守。这个书生就是黄刚。

  时隔多年,曾经的党委书记,已经全面掌舵东风商用车。寒暄之余,他突发感叹,其实,真的没有觉得在大山里就怎么样了。在东风体系内,黄刚是最书生气的一位领导,不爱喝酒,这在“以酒会友”的东风汽车,算得上是另类。出于礼节,他总是会以一小杯红酒来表达自己的敬意。

  站在饭桌边,他和他的湖北老乡对起了家乡话,让我们猜猜究竟是什么意思?此时,他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一个10岁女孩的父亲?还是一个仍有书生情怀的学子?

  在最不浮躁的环境里,才能拥有一颗安然的心灵。

  在东风商用车收获太多的掌声与鲜花后,他反倒淡然。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东风商用车在这10年路程上的转型,虽然身体大部分走出来了,可是还有一小部分没有出壳。最后的长征,却又是最漫长的一段路。

  有些东西,非他这一代人能够解决,可是他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减少下一代人改革的这种负担,解决不了就不做,问题就永远得不到解决。

  突然觉得一个场景非常适合他——旅行结束回家时,最好的一段不是在机场,也不是到家,而是中间的那段的士。你仍在旅行,但又不是……

  ●《汽车人》:和日产合资这么多年,您觉得日产对东风商用车的帮助在哪些方面?

  ○黄刚:尽管日产并没有商用车的技术,但是管理的理念和工具是相通的,我们吸收日产的管理经验,用到东风商用车的具体实践中。过去的10年时间,东风商用车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转型时期,在东风有限的整体财务集中管控下,顺利地完成了过渡。我们整个商用车的价值链,坚持以市场客户为中心,来应对市场的变化、客户的要求。日产在这方面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合资公司的管理程序能够支持我们这样去做,使得我们在合资的背景下,也能够获得自主的发展,这是我们的一些经验。

  ●《汽车人》:从东风有限剥离出来,与沃尔沃合资,您觉得不变的是什么?

  ○黄刚:任何外部条件,都是辅助条件。东风商用车,40多年的历史,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总能够有坚定的意志,自强不息,既有学习心态,又有战斗力。所以,即使换了新的合作伙伴,我们同样还会保持我们的文化。

  ●《汽车人》:东风商用车已经做到了国内第一,这种局面对于领导者而言,是不是更有难度?

  ○黄刚:我们的竞争对手不能只是国内的厂家吧。对于我们而言,一个是产品,一个是服务,这两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要把国际的这些厂家作为标杆。

  ●《汽车人》:东风商用车的国际化战略正在加速,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黄刚:第一,你是注重品牌持续发展,还是为了短期的需要?第二,我们是以价格竞争,还是以产品的价值、客户的满意为目标?第三,我们进入该市场后,是卖车,还是考虑面向客户的整个车辆的生命周期运营?从整个行业来说,出口商业模式,我认为是需要去反思。这3个问题没有想清楚,今天卖好了,明天又没有卖好了,一旦追求短期的销量,可能再难以进入到这个市场去。

  ●《汽车人》:合资与自主两条腿走路,业内都是这样做。为什么我们能走得比较稳健?

  ○黄刚:东风是比较开放的文化。我们一直是在坚持自主发展的前提下,不排除合作。只要对我们长期发展是有利的话,都不会拒绝这种机会的。但是原则一定要坚持,绝不是削弱我们的自主品牌,否则就没有必要这样做了。

  ●《汽车人》:您觉得这10年有什么遗憾吗?

  ○黄刚:其实这10年,也不是完美的10年。我们在收获很多成绩的同时,也还有更多的挑战与课题。比如,我们做到了中国领先,但是在现代化、全球化这个方向,我们过去步子迈得还不够大,转型还不够彻底。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我们的身体大部分走出来,可能还有一小部分还没出壳,还在壳里面。我认为这条路还很漫长。

  蔡之元(制造总部 制造技术部)

  ——软实力不断提升

  合资这10年来,我们围绕新商品的准备和生产能力建设这两项中心工作,导入日产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理念,构建东风商用车生产方式——DCPW。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我们做到了商品准备过程可视化,管理的数据化,检查推进的制度化,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不断变化的市场。我们推行经营投资的理念,尽可能降低投资成本,提升投资效率。主要的做法,是要做好产能和需求的匹配,把握投资的时点,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精心策划项目的节点计划,使得项目SOP(批量投产)的时间节点与市场需求接轨,减轻了资金的压力,降低了风险。

  胡晨光(制造总部 QCD改善部部长)

  ——全员意识转变

  我们从日产学到了很多管理方法,并且不断优化改善。10年时间,仅是现场管理,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干净、整洁、有序,这是表象,从深层次的内变来说,我们对质量、安全、成本、效率等方面的保障意识更强了。过去,我们可能更多是保证完成产量,现在,我们更多是要保证效率,并且不断降低成本。员工素养也提升了很多,班组的管理更加规范,大家都有很强的成本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而且都能够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作业。

  戴勇(工会工作部 部长)

  ——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不动摇

  合资之初,广大职工包括广大工会干部都是心存疑惑的,但是东风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平同志,给了非常明确的解答,就是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不动摇,按照公司领导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各级工会在这几年当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实践。合资以后,我们作为国企的职工大会制度,得到了100%的延续,所有的商用车公司单位,坚持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在企业当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也使得职工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的维护,有了平台和渠道。

  张一非(人事部 副部长)

  ——打造东风特色的现代人力资源体系

  通过合资,我们实现了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的转型,形成了完整的具有东风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是建立了四大机制:员工调整机制,竞争上岗的机制,员工退出的保障机制,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二是构建了4大体系:员工关系的管理体系,薪酬激励体系,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企业文化体系。三是建立了员工职业通道,打通了专业人员的上升通道,同时对干部队伍的晋升,从中层到高层,都是采取竞争性选拔。四是强化人事管理的专业化、职业化,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开展7次员工满意度调查,引入了EHR系统。

  鄢宗云(企划传播部 部长)

  ——特有的文化理念体系

  东风商用车有44年历史。在合资的10年时间里,我们东风商用车,包括十堰基地一直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这与党委工作分不开。包括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落实的福利制度。公司很多事关员工的一些大事项、大政策出台,都会征求员工代表的意见。东风商用车是东风的发源地,被称为东风的延安,我们虽然在十堰山区,但是思想非常开放。一方面,我们要传承东风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兼容并蓄的传统,另一方面,我们也广泛吸收和融入了日产的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方法,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我们东风商用车特有的文化理念体系。

  杨国华(总装配厂 装调工)

  ——基层管理实现标准化

  对于我们班组这一块来说,班组长经常到日产去学习一些日产的先进管理工具。比如KYT,诊断、GK管理、方针管理、实力线分析等等这一些,我们每年都要接触很多的管理新名词,也带来了管理观念的转变。以往我们员工都是以师带徒,口述进行传授,现在我们把这些东西全部都以标准作业书的方式,进行记录,让班组员工以及新员工进行学习,他们学习完毕并加以实践,我们作业的步骤相比以前,能够实现统一化和标准化。

  梁海燕(车架厂 员工)

  ——目标清晰的球队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的基础管理。通过推行方针管理、现场管理等管理工具,流程更加明确,日常工作能够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公司比成一个球队的话,我觉得公司的管理者都是队长,所有的员工都是队员。我们每天在我们的球场上踢球,不管怎么去踢,是踢直线,还是踢曲线,是做前锋还是当后卫,我们的目标都是一个,就是把球踢到对方的球门里去。所以,我们的管理方向非常清晰,我们的目标就是我们的客户,我们为了用最低的成本制造出高品质的汽车,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编辑:DOVE)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