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版>卡车>正文

出口恢复 专用车出口三大难题待解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8日 11:27   商用汽车新闻 字号:

  近日,江淮汽车传出将向乌克兰卫生部提供7000多辆各种医疗专用车的消息。中国进出口银行为该项目提供贷款,乌克兰政府为该项目提供国家担保,双方将尽快签订供货合同和货款协议。“目前,这7000多辆医疗专用车尚未出口,产品正处于调整阶段,需要视乌克兰当地的需求和市场情况而定。”江淮汽车国际公司市场开发部相关人士告诉《商用汽车新闻》记者。

  这只是今年国内专用车出口逐步恢复的一个缩影。据相关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专用车出口数量同比增长34.67%。如此高的增长,国内专用车是否迎来出口“好时光”?日前,《商用汽车新闻》记者致电国内部分专用车企业,探讨出口市场的现状。

  不发达国家仍是主力市场

  “上半年,我们出口到苏丹的金额是500多万元,古巴800多万元,秘鲁100多万元。跟去年相比有较为明显的增长。”郑州红宇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外贸部经理张记华表示,目前红宇专用车只有冷藏车出口,产品相对单一,但可以看出国外市场的需求潜力很大。“中东地区也是主要的出口市场之一,还包括越南、印度等。”

  “我们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实现了出口,车型主要是骨架车和油罐车。”北京中集车辆物流装备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军说道。

  张记华认为,国内专用车进入第一世界国家的数量有限,而进入第三世界国家相对容易。这些国家里有很多不正规的改装企业和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专用车企业,由于受到规模、产能和研发技术等限制,产品无法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就得依靠进口。这给国内专用车企业带来机遇。“经济落后一些的国家比较好进入,它们的汽车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对于专用性较强的车型,更是需要依靠进口。”张记华表示。

  “身份特殊”出口难题未解

  然而,专用车出口的根本难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据悉,2009年,河北省两家专用车企业出口到非洲加纳的专用车,由于售后服务问题遭到当地用户投诉,并且处理方式欠妥,最后升级为外交事件。更重要的是,这严重损害了国产专用车的品牌形象。

  2006年底,国家相关部委发布了《关于规范汽车出口秩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从2007年3月起,对汽车产品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同时对汽车整车产品出口经营企业实行授权经营管理。但是,由于专用车比较特殊,不完全适用于《通知》,因此,专用车出口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解决。

  据了解,由于大部分专用车企业不具备自营出口能力,目前专用车出口渠道主要依靠三种模式:第一是依托集团公司下属的进出口公司;第二是依托代理商出口;第三是部分专用车企业依靠其他渠道出口,比如边贸、国内工程承包商自带专用车承包国外工程等。

  “专用车出口面临的难题有两个:一是营销渠道不丰富;二是国产专用车并没有得到国外市场的充分认知,也就是说,海外市场并不知道中国专用车企业的产品。这就需要通过参加国外的汽车展览会,才能获得认知和认可。”张记华表示,如果要出国参展,企业付出的成本太高。

  除了营销渠道不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用车企业负责人还告诉《商用汽车新闻》记者:“目前专用车出口还有一大困难,国内底盘企业将底盘销售给专用车企业后,底盘销售到国外哪些市场它们无从得知。出口国外的专用车一旦出现问题,经常出现底盘企业和专用车企业责任不明确的现象,使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一般情况下,专用车底盘售后服务由底盘企业在当地的经销商进行处理,而专用车上装方面的问题则由我们公司处理。”张记华认为,对于有一定产能和规模的专用车企业,应将售后服务视为重中之重。

  行业、政府协助破题

  一边是出口趋势看好,一边是根基未稳,国内专用车企业又该如何改善专用车出口的大环境呢?

  据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用车分会曾召集底盘和专用车企业代表,讨论出口底盘备案公示方案。方案将要求底盘企业公示符合出口要求的底盘产品,包括允许出口的国家或地区、出口合格证、改装技术规范、质量和服务承诺等,专用车企业选择公示产品进行改装、出口。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也曾表示,出台规范专用车出口的政策势在必行,目的不是限制专用车出口,而是要保护企业,保护“中国制造”。这位负责人建议,专用车企业拓展出口业务,要与信誉良好、具备售后能力的代理商合作,对于不具备售后服务能力的代理商,宁可生意不做,也不能砸了品牌。

  可见,专用车出口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行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

  对于专用车出口的前景,部分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国际汽车市场出现回暖迹象,尤其进入2010年后,我国汽车出口稳步增长,在出口产品、出口地区以及出口企业方面,都呈现不同于危机时期的显著特点,这给专用车企业推动产品出口提供了机会。

  “经济不太发达国家短时间内对中国专用车的产品需求依然旺盛,例如越南等地的正规专用车企业仅10家左右,而且大部分规模都不大,技术也相对落后,达不到专用车核定标准。所以我认为,中国专用车在国外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张记华说。(黄裕)

(编辑:猎庄)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