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联合造车 能否激起市场火花

车企联合造车 能否激起市场火花
2023-08-01 14:51:51 新浪汽车原创

  最近,车企联合造车的消息屡次登上热搜,其中就包括大众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共同开发两款大众汽车品牌的电动车型,以及奥迪与上汽签署备忘录深化合作,两大事件引起汽车圈热议。

车企联合造车 能否激起市场火花

  事实上,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车企联合造车现象也很常见,此前就有丰田与比亚迪、百度与吉利、以及宁德时代、华为、长安联合造车。可以看出,车企们正在寻求一种全新的转型方式,来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

  不过,车企合作造车模式能否产生1+1>2的效果不免让人有些担心,毕竟此前联合造车成功案例较少。不过从最近的车企合作来看,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从此前以市场换技术,发展到如今反向输出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在智能技术领域实现了全球技术领先。

  老牌车企牵手新势力寻求新突破

  在过去,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传统车企相互合作的消息,而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合作的案例几乎少之又少。然而,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集团合作的消息,打破了以往传统,也成为汽车行业关注的焦点。

  从目前已知消息来看,大众集团将会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收购小鹏汽车约4.99%的股权,并获得一个小鹏汽车董事会观察员席位。

  而小鹏汽车方面,利用彼此的核心能力,以及小鹏汽车的G9(配置|询价)车型平台、智能座舱以及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软件,与大众集团合作共同开发两款B级电动汽车车型,以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

  行业人士分析认为,小鹏与大众这次合作是一次互惠交易,至少短期来看确实如此。目前大众汽车急需填补智能化技术的不足,而小鹏汽车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品牌背书渡过难关。如今,大众有钱缺技术,小鹏有技术但缺钱,所以双方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不过从长远来看,在合作承诺的利益没有兑现之前,仍然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警惕,比如大众选择持股比例颇有深意,根据相关规定,股份超过5%后,投资者必须按规定进行报告和公告,而大众这一比例控制在了4.99%。

车企联合造车 能否激起市场火花

  言外之意,大众有意将持股比例卡在“举牌线”以下,省去了只要行动就要各种公告的麻烦,交易方式更快更自由,也将自己摆在了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

  业内人士也表示,目前来看,双方关于合作分工、营收模式、落地执行等并未过多提及,“大”“小”合作,仍然面临着很多困难,“未来谁主谁次?新旧思维能否很好融合?这些都是问题。”

  当然,这样的合作在中国汽车市场也是首开先河。大众选择合作的不是合资公司中的任何一家合作伙伴,而是一个成立不足十年的造车新势力,其中也是有原因的。

  对于大众汽车来说,中国汽车市场一直都是很重要的战场。大众方面表示,到2030年在中国市场推出的新能源汽车达到74%,将有超过30款新车。

  不过,大众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根据今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大众在全球多个地区交付量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只有中国交付量同比下滑1.2%,降至145.19万辆,甚至南北大众两家的销量都不如比亚迪上半年的累计销量。

  在中国市场,大众集团纯电动汽车交付量仅为6.24万辆,同比下降约2%,仅占大众汽车集团纯电动汽车销量的19%。

  而其根本原因,大众电动汽车的短板,不是三电,恰恰是智能化。尤其是与欧洲用户相比,中国用户对电动车智能化的需求高得不是一点点,靠自己研发的软件更是让大众集团饱受诟病,所以与智能化成熟的中国企业合作是当下最好的办法。

  大众集团之所以选择小鹏汽车,也是看中了小鹏汽车的智能化水平,包括智能座舱、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领域。如今,小鹏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XNGP能实现城市和高速的领航辅助,今年上半年已经在北上广深陆续落地。

  对于曾经是造车新势力销冠的小鹏汽车来说,自从去年开始进入低潮期,新车型G9失利,P7i(配置|询价)后继乏力,导致销量暴跌,进而拖累了营收和股价。另外,今年一季度净亏损从去年同期的17亿元扩大到23.4亿元,毛利率也从12.2%跌到了1.7%。

车企联合造车 能否激起市场火花

  所以,小鹏汽车需要资金支持,也需要让市场看到信心。尽管大众汽车的这7亿美元投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仍然给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小鹏汽车股价也上涨明显。

  此外,双方通过联合开发,在采购领域实现规模效益,改善成本结构,增强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还能分担高额的研发成本。

  中外车企合作关系发生逆转

  在燃油车时代,外资品牌一直在国内市场占领主导地位,汽车市场大部分份额都由外资品牌把控,留给自主品牌车企的市场份额非常有限。因此,当时的中国汽车市场是以市场换技术,不过国内汽车品牌在技术方面仍然处于劣势。

  现如今进入新能源汽车时代,中国品牌车企凭借在智能化、前瞻设计、三电技术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可以说已经在全球汽车市场实现了领跑,而中国车企与外资车企的合作关系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目前有不少外资车企都开始向中国汽车品牌抛出合作的橄榄枝,从中方导入产品或者技术。早在今年5月,一张蔚来创始人、CEO、董事长李斌与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会面的照片在网络流传。外界猜测,蔚来与奔驰很有可能在商讨未来合作事宜。

  这一次,大众集团牵手小鹏汽车也被外界视为行业内标杆事件,直接印证了中国汽车公司凭借新能源技术,已经在国际上实现了换道超车。

  尽管这次事件并不能完全说明中国汽车本土企业开始反哺外方和合资企业,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电气化时代,中国汽车企业正在从技术输入方转变为技术输出方。

  当然行业专家也表示,大众这次入股小鹏以及二者之间的合作,让外界感觉大众在“反向合资”中国车企,但中国车企的技术也不会轻易地流向大众。大众入股小鹏为行业合作提供更多新的可能性。

  行业人士分析表示,大众集团与小鹏合作不只是开发两款新车那样简单,而是要通过入股小鹏汽车,观察了解新造车势力的优势项目,是如何运作及开发软件,完成快速迭代,从而快速跟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变化。

车企联合造车 能否激起市场火花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新势力与传统汽车制造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开始出现融合趋势,未来将有更多的投资、合资甚至并购出现。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大部分造车新势力都在与跨国企业接触,只是在谈判进程和公布时间方面有区别。跨国车企会选择更有潜力的中国本土汽车品牌进行合作,毕竟后者在新能源技术方面更有优势,不排除一些有技术积淀的企业被外资并购。

  对于外资汽车品牌来说,与中国汽车品牌合作也会加快在本土市场的进化迭代,这也是与特斯拉抗衡的策略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不少老牌车企比如通用、宝马都在加大对华投资力度,而与本土车企在技术上合作,大众可以说是首开先例,这也说明大众集团正在加速寻找新突破,力争在新能源汽车赛道有一席之地。

  其实,中国车企与外资车企联合开发电动汽车已经不是新鲜事,早在2020年丰田就与比亚迪共同出资研发电动汽车,并在今年推出了纯电车型bZ3(配置|询价),这款车的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都源自比亚迪,丰田主要负责车型设计。

  行业人士也指出,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合作,传统车企需要技术,而新势力们需要资金支持,二者各取所需,而这种合作模式会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可以肯定的是,接下来类似的合作也会越来越多,尤其是海外巨头与中国品牌车企在技术方面的深度合作,这也是外资车企在后合资时代不得不进行的生存战略选择,而大众汽车算是开了个好头,中国汽车行业也终于迎来“技术换市场”的时代。

  共赢模式方能走得更远

  在汽车行业,车企之间相互合作的案例不在少数,包括长安与吉利围绕新能源、智能化、新能源动力、海外拓展、出行等产业生态展开战略合作,以及通用与本田就宣布针对全球市场联合开发价格亲民的电动汽车。

  另外还有丰田与宝马在混动领域有过合作、大众与福特之间建立全球联盟,以及雷诺与日产也出现过深度联合。只不过,这些合作的后续进展并没有明显效果,所以有人会质疑车企强强联合的噱头大于实际意义。

  就拿华为与众多车企合作来说,目前只有赛力斯有了不错的进展,其它车企还没有很好的起色,而且此前车企合作无疾而终的案例给行业敲响警钟。

车企联合造车 能否激起市场火花

  当然这其中的原因也很复杂,一些车企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生存危机,而中国汽车品牌在产品、技术方面实现了领先,选择合作但路径不同,所以很难相互融合,自然就拿不出像样的成果。

  另外,如今的汽车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自主品牌的竞争优势集中在新能源市场,而且都有各自的技术优势,企业也将其视为盈利根本,比如小鹏汽车重视智能化、零跑汽车坚持技术全域自研等,车企之间相互分享技术的难度较大,而其他方面的优势不具备吸引力,合作起来自然就会有难度。

  值得关注的是,车企选择合作后,因为牵涉到信任、资源、市场和企业变化等多重风险,所以很多合作都以失败结束。

  以小鹏汽车与大众集团合作来看,有人士表示,“目前合作只是针对中国市场,且处于初期,现在要谈进一步合作,甚至把中国研发的车型、技术应用到海外,还为时尚早。”

  不过,虽然会面临种种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车企之间就不会合作。就目前来看,联合创新是自主品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路径毋庸置疑,特别在车市增速放缓,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技术驱动下,实力偏弱的自主品牌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变强,一定得相互学习。

  所以,车企想要在合作中取得成果就必须有协同合作意愿,并且在资源、技术等方面的强烈互补性,并充分考虑利益的长远性。车企一定要清楚知道自己有什么优势,承认自身的短板,坦诚交流。

  在合作的过程中,车企可以参考国外企业的合作模式,国外车企和跨国车企之间的合作大多以短期或长期技术合作为准,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就比如:通用和福特共同开发设计的10AT变速器,PSA与福特共同研发柴油机技术等。

  据了解,在合作的过程中,福特和通用都提出了技术置换协议,双方每年都会各自拿出部分专利进行互换使用,而小鹏汽车与大众集团这次或许也是看中了彼此的优势,有利于加快创新速度和产生直接的成本效益。

  另外,大众与福特此前也针对MEB平台深度合作,还有丰田与斯巴鲁、吉利与雷诺等曾针对新车平台进行过合作,并且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双赢的结果。事实上,共享整车平台可以摊薄平台研发费用,同时还可以降低零部件成本,缩短研发周期,从而快速实现盈利。

  如今的市场大环境已经与此前不同,开放、合作共赢正在成为一个新的转型方式,而这种合作不仅限于技术方面,也包括海外市场的合作。

车企联合造车 能否激起市场火花

  此前,长安和奇瑞也曾共同探讨海外市场合作的可能,早在2014年,两家车企在巴西市场建立投资平台,以此来降低运营成本,后续双方也在寻求海外共享开发、制造和供应链等方面展开了合作。

  从这些合作模式来看,车企们正在探索共赢的方式,共同应对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就如大众中国说的那样,我们把各自优势能力强强联合,这一点对于我们和合作伙伴来说都很重要。

  小结:不论是小鹏与大众合作,还是上汽与奥迪牵手,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新信号,中国汽车品牌车企在技术上的优势正成为外资车企考虑在华投资、合资的重要因素。

  首先大众集团这次的合作已经充分表明对中国车企在技术实力方面的认可,其次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的不断提升,汽车产业链也不断降本增效,与中国车企合作可以更好地享受本地产业链的成本优势,还可以造出更符合国内消费者审美的产品。

  所以,为了不在新能源赛道掉队,其他车企或许也会效仿大众,寻求与本土品牌合作,国内汽车市场也会出现车企“新合资”模式,有望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加速前行。

(责编:刘丽丽)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相关车系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